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一名叫陈陆洋的研究生跳入珠江自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他自幼家境贫寒,是靠爱心人士资助完成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听闻他突然离去的噩耗,父母嚎啕大哭、悲痛不已。我想,作为一个高知分子,不管是遭受了感情上的纠葛,还是遇到了工作上的困境,都不该以轻视生命的方式去解决。万生皆悲苦,但是在“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上,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虽然自身学历不高、能力有限,跟陈陆洋相比,自己是个学渣。但是家境相似,都是出身贫寒家庭,父母不能提供什么庇佑,一切都是靠自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我自己也曾自卑过,面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推脱。后来,通过读书,慢慢地建立了自信。在阿德勒的书中,讲到:真正的自卑不是跟别人相比,而是跟期望中优秀的自己相比而产生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评价体系,不应该活在别人为你搭建的框架之中。记得12年前,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我来说,产生了不小的震颤。书中的孙少平,家境贫寒,读书时,只能吃最下等的伙食--黑馒头,但他心中那颗的进取之心始终在沸腾燃烧。面对人生的重大变故——当初栽培他的师父在矿难中不幸死去、和他两情相悦的省长女儿田晓霞在采访被洪水冲走,自己也在一次事故中毁容…他挺了过来。这难道不是我们该敬仰的精神偶像吗?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被粉碎、被辗轧的时刻,熬过去、挺过去就会收获更强大的自己。
当遭遇命运不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孙少平: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死,总会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总会想起安东尼罗宾: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目的,并有助于我成长;总会想起蔡康永:所谓的高情商,就是在发生的每件事情中,都能看到它的积极意义;总会想起…
生而为人,好好活着,永远都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