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吴忠豪在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的发言
小学语文课要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16堂课(《将相和》、《肥皂泡》、《桃花心木》、《莫泊桑拜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夹竹桃》、《海底世界》、)
将课文当做例子,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用课文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列小标题,教语文课程的本体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
崔峦老师提出“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学语文”(吴忠豪)
语文课要实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转身。 “教课文”的现象(把课文内容的理解,把课文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当成主要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内还有比较顽强的表现。
语文课将课文思想内容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会造成课程性质的异化,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历史课、社会课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白话文,学生都能读懂。
学生5分钟读《将相和》三遍,当场用选择题检查,学生确实是读懂了。
《桃花心木》哲理性很强的课文,学生也可以读懂。
语文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选择性回避,不能假装学生读不懂。把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当成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是以学生读不懂课文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语文课不能以学生读懂课文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应该成为共识。
怎样进行观察,观察要细致,要持之以恒;观察时要有比较,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内容。
语文课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任务。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
语文课和思品课有区别
要从讲课文的泥沼中跳出来
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读懂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基本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上。比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教师出示介绍作家季羡林的卡片,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并说出发现了什么。
让孩子从文章里面提取信息,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阅读策略。
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并不正确,不关注信息提取的完全性。应该引导孩子去体验怎么完整地提取信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渗透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先范读,分组读读懂文章,最后交流。问题在讨论时也是你一点我一点拼凑答案。学生没有体验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得到提取信息的阅读策略训练,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综合概括、有条理地表达。
要有意识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转化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有15篇写“水汪汪的大眼睛”,有9篇是写“月牙似的眉毛”,还有18篇都是写“樱桃小嘴”。缺少词汇积累,没有主动运用新鲜感词语的意识或习惯。没有积极主动从脑海里去搜索的意愿。
词汇量是区分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明显标志。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
小学语文课教师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包括语言材料,比如词语、短语、各种句型等;包括语言运用的经验,如词怎么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织,句子怎样连贯等等;再加上语感,语感也是一种经验。
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由粗到细、由俗到雅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从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成比较高雅的语言。丰富语言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有新鲜感词语”,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书面语言中从来不用的词语。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 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划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然后把它积累下来。学生学会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
“落下来”“爬下来”“掉下来”VS“垂下来”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将孩子大白话式的语言表达转变成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语文老师一直在教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学生会写的当然会写,不会写的还是不会写。什么原因?因为这些概念性的写作知识学生很难转化为的写作技能。
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更加重要。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VS“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VS“从春天到秋天”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VS“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语言和课文语言的差异。语言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教育过程。对小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学内容其实是课文语言,是学生学习规范书面语言最好的材料,课文语言带有示范性。
让学生的语言由粗到细,由俗到雅,由简单到有变化。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关注的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
语文课一定要把朗读抓好。
。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新鲜、陌生的语汇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里?最好的方法是朗读、背诵,通过熟读课文让学生形成语感。
不大赞成过多的感情朗读指导。小学生朗读应该追求的是读正确读流利,读熟了才能积累,读熟了才能生巧,才能获得语感。
陆俭明教授: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语病很多,词和词的搭配,句子和句子的组织。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学生缺少语感。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说教,孩子没有能从小积累书面语言的语感。
课文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语言经验。在小学阶段语言经验积累最重要。
语文课应该把语言经验积累放在首位。语文课就是让孩子书声朗朗,让孩子把课文的语言牢牢地输入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
观点:对小学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语文知识教学包括读写方法策略指导,对学生语言运用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观点: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材料积累(词语、句子积累)很重要。语言积累还包括语言建构的经验,比如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织?句和句怎么连贯等等。
语文课里面要有大量的表达训练,通过大量的运用建构语言的实践去丰富学生经验,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