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吃面。小时候母亲下的阳春面,母亲是个极节俭的人,据说怀孕时,我在母亲肚子里长得滚滚圆圆了,在那个物质不是那么丰盛的年代,我出生时有近8斤,而母亲自己瘦成了90多斤。母亲怀我时,一直吃面。为什么呢?当时家里就她一个人,父亲作为团支部书记参加青年冲锋队去了,在公社里吃,在公社里住,不回家。母亲晚上回到家里,就简单的下碗面,放一点自己菜地里种的青菜,淋一点点菜油。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把我孕育出来的,而我肯定是吸收了母亲很多养分,把自己养肥了,把她养瘦了。
生在江南鱼米之乡,最好吃的拌面,是我的大伯家。大伯最爱下一碗面,然后用家里的红烧肉汤拌面,这一碗面,吃完,大伯的嘴唇上,满满的油光。有时候又会变成,浇头又会变成红烧大肠,这真是太馋人了。
后来,我来到了城市中心读书。住校,高中的生活紧张又压力大。和每天都能回家的孩子们不一样,住校生是在学校待5天,然后周五傍晚回家,周日下午回学校,住校5天,回家2天。学校里的晚餐,有时是中午蒸一点米饭,再食堂带一点中午剩下热热的菜吃,最开心的是可以到学校隔壁一家饭店,叫一碗面吃。那家饭店门面不大,菜肴很精致。我记得门口橱窗里会摆着一小碗海带丝,一小碗咸菜毛豆,这些拌面吃美味极了。当然,他们家好吃的是一种煨面。肉丝,新鲜毛豆,茭白,还有几片黑木耳,应该是用的高汤,下课了,5:00多冲过去吃一碗面,那真是,享受。毕业10周年校庆,返校,校门口已经大变样了,原来毗邻的小饭店已经拆除,老板娘老板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们还记得那个齐耳短发有点胖乎乎的土气的小女生吗?
来到了省城。繁华的金陵城,与我们其实很远。这里流行吃皮肚面。我们当时在荒凉的南京浦口(20年前),那个时候江北新城还没有大开发,这里毗邻龙王山,确是很偏僻的。隆冬,南京的冬天很冷,和同学到校门口吃一碗砂锅皮肚面,有排骨,有牛肉的,也有肉圆的,小摊上,点着节能灯,连成一排,校门口那时还没有路灯,躲在简易塑料布搭起来的大排档,吃皮肚面,就着一个脆脆的烧饼,真暖啊,真是记忆里永远也抹不去的画面。
现在,工作多年的我,尝过大江南北的面条,回忆种种,一面之词。下次写写西北面吧,西北的面和我们江南的面,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