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被各门户网站报道的一则弑母案刷新认知,山西靖边一男子马某将古稀之年的失能老母,带离家中并亲手将其活埋于废弃墓穴中。事后家人发觉老人失踪及马某行踪异常并及时报警,这才使已被埋3天的老人获救,所幸老人身体并无大碍。
“妈妈”这样一个温暖有爱的词,从我们从牙牙学语之时就挂在嘴边,而在今天却和“活埋”联系在一起,真的让人震惊和痛心!在母亲节临近的一周,到处都是温暖有爱的节日气氛,却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用自己的手将健在人世的母亲亲手掩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下此毒手,上演这桩灭绝人伦的人间惨剧?
案件还原,让我们看见人性的至恶
随着案件深入,让我们看到背后的真相:被埋老人育有三子一女,嫌疑人马某是大儿子。老人年轻时丧夫,带着另外两个孩子远嫁甘肃后重组家庭并生育了孩子,而大儿子马某从小被寄养在叔父家,与母亲三十年没再见面。老人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带着二儿子回到当地一起生活,后因二儿子患病,老人也逐渐年迈无法照顾,就住到大儿子马某家由其照料。老人并非瘫痪在床,三儿子也会将养老金寄给马某,兄弟之间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也没有任何纠纷。只是老人年事已高,摔伤腿后生活难以自理,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家里臭烘烘的,据马某称让其压力很大,遂起了杀母之心。
马某对自己母亲残忍的手段,像随意处置养够了的猫狗,丢弃还不算,甚至还要将其置之于死地,简直畜生不如!很难想象,老人在被儿子亲手埋葬之时的绝望,和被埋在墓穴里的三天时间有多恐惧,不见天日的墓穴里,没有吃喝,氧气稀薄,四围无人,老人竭尽全力呼救。如果不是家人及时报警,老人很可能逃不过这一劫。
但骨子里的母性和爱子之心,让她被救之后,仍谎称是自己爬进墓穴,为的是救置自己于死地的儿子一命。不管母子之间有多少隔阂,亲情有多淡漠,于情于理也不足以让儿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如此狠手,这个心肠恶毒之极的儿子其心可诛,等待他的将是法律和道德最公正的审判。
母亲节,感念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从怀胎开始,到一朝撕心裂肺的分娩,需要漫长的十个月,这期间胎儿靠吸收母亲身上的养分长大存活,而母亲则要承担各种风险与痛苦——小心翼翼的保护胎儿,食欲不振,呕吐不适,还要尽可能的吃超过身体需要的养分,身体严重变形,最后冒着丧失生命的风险,忍着最高级别十二级的身体撕裂之痛才能将孩子生下,真个过程就像在鬼门关上走一遭。并不仅仅如此,以后孩子的人生,还有漫长几十载含辛茹苦的养育等待着母亲,一口饭一口水,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养大,其中所经历的艰辛,除了母亲,没有人能体会和理解。额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都是母亲的操劳,日渐弯曲的脊背,背的是对子女沉甸甸的爱与牵挂。
一个女人,在最美丽的二十到三十岁孕育生命,又用生命中的另外二十年把孩子抚育成人,人生的大半都贡献给了孩子。许多母亲在孩子成人后,甚至还要再拿出大半生累计的积蓄和另外十几年的时光帮助孩子建立,操持他们的家庭。直到年纪老迈,把自己掏空,还要怨自己不能再为孩子做任何贡献,成为没有任何“剩余价值”的累赘。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与艰辛,她们心甘情愿去做这一切而不求任何回报。甘愿于生命盛放时罪美丽的时刻,“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为滋养孕育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样为我们付出的母亲,我们怎么能不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样的心情去感恩!
“弃老”古来有之,而当代老人正经历“精神弃老”
马某弑母,在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耸人听闻,但回看历史,自古确实已有这样的残酷民俗。在古代,中国、韩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均有这样的弃老民俗。
据日本史书《楢山节考》记载,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美其名曰供奉山神,实则任其自生自灭。由此风俗改编的同名电影《楢山节考》,就反映了这样的史实。
《楢山节考》剧照
古代朝鲜,也有所谓的“高丽葬”。在朝鲜高丽时代,家中有年老体弱的老人,子女会用特制的藤椅将老人背上高山遗弃。后来这个习俗的废止,还因为一个感人的孝道故事。
传说有一个孝子,要背母亲上山遗弃的时候却迷了路,妈妈告诉儿子,她早就在来的路上撒下松枝做记号,就是怕儿子迷路,好能够跟着记号回家。儿子大为感动,将母亲背下山藏起来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中国的皇帝给高丽王出了一道难题,怎么用灰拧成草绳。上到高丽王和大臣,下到百姓都没有找到方法。这位差点被遗弃的老妈妈再一次用人生智慧化解危机—用稻谷拧成草绳,然后放好烧掉,只要不动烧成的灰还是草绳状。儿子将方法上报,在高丽王追问下说出实情,是自己的老母亲想出方法。高丽王被老人智慧感动,于是下令废除“高丽葬”。
故事里的老母亲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还拯救了一整个国家的老人,也很好的印证了那句中国俗语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们一生累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价值很难单纯的从生产力角度来衡量。古代弃老的恶俗,多与当时物质的匮乏和文明的不发达有关,而在如此开放文明的今天,还能出现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实在令人不齿。
马某活埋母亲的恶行,引起公众舆论的声讨,而今天的现代社会,还有多少老人正在经历另一种形式的“弃老”?
“空巢老人” 是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出现的新名词,特指那些没有子女照顾、独居或夫妻一起居住的老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养老体系也尚未完善,当越来越多的子女由于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离开父母,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建立家庭,就有越来越多中老年“空巢老人”出现。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这个数字庞大而沉重,中国未来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
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能够独善其身已是万幸,往往因为自己忙家庭或者忙工作,无暇顾及父母。经济情况好一点的能够拿出钱,给父母租房,雇人看管;经济能力差的,物质上反过来还需要父母资助。而共性就是,很少能做到抽时间陪伴逐渐年长的双亲,并顾及他们的情感需要。而对很多老人来说,“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远大于物质供给。年纪越大越怕孤单,他们最贪恋的其实是子女的陪伴。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完全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空巢老人的心声
关爱老人,不要等到为时已晚
中国自古讲的是“孝道”的传承,“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而圣经中也有同样的教训,“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2)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马某弑母突破人伦底线,却没有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尽到了儿女孝顺的本分,而不是慢慢的在精神上遗弃了我们的老人?
爱要反哺,无关物质,而是精神。父母年纪越大就越像老小孩,他们更加需要爱与关怀。就像小时候爸爸牵着我们的手带我们学走路,妈妈把我们抱在怀里哄我们入眠。他们用年富力强的前半生倾注所有的爱来养育我们长大,培养我们成人,又在后半生渐渐迟暮的年岁里,继续默默爱我们,被动等待我们的爱和温暖。“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我们的冷漠慢慢将亲情活埋,不要等没有机会的时候再去后悔。
每个人都会老去,没有谁能够永远停留在如朝阳般绚烂耀眼的盛时青年。愿所有人暮年之时,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心有归处。而年轻人也请善待老人善待父母,因为他们一生为你付出,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子女,他们配得善待。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我看过对老人最长情的告白!以敬畏的心对待父母,和身边的老人,善待他们,你会得到应得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