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周一APM的成绩出炉,终于正式出了A考的坑。从第一门课算起,一边全职工作一边考试,通过14门考试前后整整花了7年。不算是什么骄人的战绩,但至少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交代,也是为自己未来的职场发展拓宽了一条路。
所以这篇总结,是从一个无专业基础、无相关工作经验、基本靠自学的全职上班族角度来写的,希望我这一路走来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能更多是失败的经验),可以帮助你避免A考道路上的坑,从而早日完成脱坑大计。
如果像我这样的「三无」人员能在7年之内通过所有14门的考试,你一定在更短的时间完成。
如果选择了ACCA,就一鼓作气全部考完:
选择ACCA的初衷很简单:因为自己的本科专业是翻译,怕以后不好找工作,所以想要再学一门技能。ACCA这个证书在国内的认知程度比较高,进入门槛不高,像我这样非专业的人也能报考,所以就选择了。
我从2012年开始备考,当时已经开始全职工作了,做的是房地产销控,跟会计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在开始考ACCA的时候,除了英语水平还说得过去,其它方面都是一张白纸,可谓是真真正正的零基础。
到2015年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F阶段和P1的考试,也就是在三年之内通过10门。按照这个速度,本来再过一年就可以通过剩下的考试。结果就在2015年底,我失恋了。那次失恋对我的打击挺大,差不多花了两年的时间才走出来。
在那两年的时间里,我的人生状态陷入了低谷,A考进度自然也停滞了:16年勉强过了P3,17年一门都没通过。等到18年想要再拾起来的时候,A考已经经历了几轮改革,以前的学习资料很多都用不上了。再加上工作繁忙,重新进入备考状态也花了一些时间,直到今年才彻底出坑。
所以我挺羡慕那些在校A考生的,那种「两年通过14门」的记录,只有在校生才能创造。对于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影响备考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结了婚以后。我看到有不少结了婚的考友吐槽「孩子都生了还没考完」。
所以,如果你已经打算了要考ACCA,那么越早开始准备越好。如果已经开始准备了第一门,就一鼓作气全部考完,一切以通过A考为优先,因为一旦中途停下来,再拾起来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我的经历来看,F阶段的考试只需要找到好的老师/ 课程,跟着课程认认真真的学一遍,想要一次性Pass不是什么难事。我当时因为懒,只是看了高顿前几门课的讲义,没有认真听课。到了F5之后就基本上靠刷真题,也都顺利通过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F阶段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自己以前是怎么学习的,就怎么来。
但到了P阶段,就是拼方法的时候了,因为所有ACCA的老师都会告诉你:P阶段的难度比F阶段要高出一大截。
我在开始P阶段的考试时,先是复习了3天就侥幸飘过了P1(那个时候还没有合并成SBL),后来复习了一个星期又侥幸飘过P3。这两次考试结果给了我一个错误的印象,让我觉得P阶段好像也没有老师们说得那么难,于是对于P2的复习就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结果当然是栽了个大大的跟头,也创造了我个人的A考史上最低分。
等学到AAA(P7)的时候,因为总是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得非常吃力。虽然也报了国内和国外AAA名师的课程,但最后还是低空飘过。
直到考到最后一门APM (P5)的时候,我才算是真正「开窍」了。APM最后是58分,但我当时只做了80分的题目,按照正确率来算是72.5%。我对这个正确率还是挺满意的。至于是什么具体的复习方法,我会在明天的更新中详细解释,在这里先卖个关子。
到了P阶段,真题永远是最有用的复习材料。即使是所谓名师整理的notes,也是从真题中提炼出来的,所以一定一定一定要多练习真题。我知道一个大神,把AAA的10套真题反复做了3遍,最后考了81分,是新加坡考区的第一,比当时大陆考区的第一名还要高10分。
通过练习真题,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点:
1. 题目真正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模板和评分标准。也就是所谓的「题感」。
2. 梳理高频考点,针对这些高频考点是一定一定要掌握的。因为考试中最可惜的,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本可以答对的题目。
如果你想报班,如何判断该报哪个老师的课程?就看老师有没有自己做好以上两个功课、做得有多细致。
有些老师只会拿着官方材料来汇总一遍,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和真题答案给你读一遍。看似满满的全是干货,其实根本是在浪费时间。要知道P阶段的课程一般都要3000元左右一门,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官方资料的搬运和翻译服务,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
科目的选择:
网上有很多关于「如何组合科目减少复习时间」的贴子,我个人没有特别注意科目的顺序和组合,基本上就是按照官方的顺序来考的。
如果想要减轻复习量,那么P2和P7(现更名为SBR和AAA)连在一起考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P2是P7的基础,涉及到很多准则的应用。P7(AAA)的题目反而跟F8(AA)的关系不是很大。
接下来就要说到P阶段选考科目的选择了。众所周知,P阶段有4门选考科目::
Advanced Audit & Assurance
Advanced Taxation
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这4门中需要选考2门,其中Advanced Audit & Assurance和Advanced Taxation又有不同地区的Version。
只从通过率来看的话,最佳的选择当然是AFM和AT,但是税法对于中国考生来说用处不大,除非你是在UK、HK这些地方留学工作。所以中国考生来说,一般的选择是AFM加一门AAA或者APM。
我对数学一直有心理阴影,所以没有选择AFM,而是选择了AAA和APM(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应该选AFM)。这两门的通过率常年在30%徘徊,号称ACCA中最难的两门 。
以我个人的经验,AAA考试的评分标准和答题模板都非常清晰,但正因为清晰,想要pass考试就必须要扣准得分点,否则就会出现写了一大堆都不得分的情况。在熟悉了评分标准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熟练运用准则,尤其是那些高频考到的准则。
国外的一些A考培训机构会提供付费模拟考的服务,费用大概不到200人民币,模拟考的批卷人就是A考的Marker,他们会用A考的评分标准来打分。推荐在正式考前做一次这样的模拟考,这样你就知道自己的答案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了。
相比之下,APM的评分标准就比较灵活,「言之有理」的部分都可以拿到分。但正因为灵活,很多人都有种「抓不准怎么样才能拿分」的感觉。而且有不少内容涉及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比如一个新的商业计划出来之后,会对公司的各个部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是在校生,对工作环境没有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顺便说一句,如果遇到刚才的这种问题,可以用麦肯锡7S来组织答题框架)。
无论是AAA还是APM,注重的都是分析能力。如果你只是单纯地罗列出知识点,只能拿到20-30分,最重要的是向考官展示出你真的是懂这个知识点的,这就需要结合题目的case来计算、举例等等。
复习期间的时间分配:
如果你是学生,那么F阶段一门差不多准备1-2个月就可以了,可以几门同时复习。P阶段建议一门准备3个月,每天准备2个小时(也就是一门需要准备200个小时)。当然这是Pass的标准,如果你想要拿高分,自然要花更多的时间。
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上班族,而且也没有专业背景,那么建议F阶段一门准备2-3个月,P阶段一门准备4-6个月,这样不容易影响到个人工作和生活,而且为了保证能一次通过,P阶段建议一次只报考一门。
除非你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否则千万别贪心。我曾经就入过「贪心」的坑,AAA和APM一起报考,结果是两门都没有通过,等于是既浪费了钱、又浪费了时间。
考场上注意时间分配:
等到了考场上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时间分配,尽量把题目都回答了,不要留空白。假设你只回答了80分的题,就得要62.5%的正确率才能拿到50分。如果回答了100分的题,那只要50%的正确率就可以pass了。
这种时间管理的技能,可以在平时练习真题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具体做法就是把每一次练习当成模拟考,按照正式考试的时长给自己设闹铃。
每次考试肯定都会出现比较冷门的考点,如果在复习的时候确实没有复习到这块,就需要有策略地放弃:把自己知道的随便写写,然后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考试中最可惜的,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本可以答对的题目。
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过硬的工作能力才是底气:
考完ACCA之后,是不是保证就能升职加薪了?
很抱歉地告诉你:不是。
我知道有个姑娘,有ACCA证书,有好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从小公司跳到了一家中型事务所,结果还没过试用期就被辞退了。领导本来认为她又有证书、又有经验,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也很器重她。后来发现她的工作能力根本达不到公司的标准,就决定辞退,据说那姑娘当时是哭着离开办公室的。
所以在职场上,永远只有过硬的工作能力才是升职加薪的底气。
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它能够证明你是一个上进、好学、会做时间管理的人,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份工作,但不能帮助你保住这份工作。你最终能在职场上走多远,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把手上的工作做到位。
相关文章:
考试不能定义你的人生,但能反映出你的人生弱点
来自北大学霸的「快慢复习法」
前一篇:
我的2019年第二季度阶段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