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爆出了一则新闻,珠峰排队,造成多人死亡。
这篇小随不是讨论事件本身,而是想引申出一问题:大家为什么热衷去登珠峰?
当然,你可以从心理层面去解释:虚荣心作怪,登完珠峰可以吹一辈子牛。
但是,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登好几次珠峰,这是要证明什么呢?
良叔有个叫张梁的朋友,半职业登山者,王石第一次登珠峰,就是他陪着去的。
我问过他这个问题:“登珠峰真的很有意思吗?”
他回答:屁咧,简直就是摧残,登峰前一个月,就要进入“战备状态”,什么东西不能吃,什么事儿不能做,都要严格恪守。
登峰的过程,更是痛苦,在漫长的过程中,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有多余的动作,这些都会消耗能量,保暖等工作,更要做到钜细靡遗。
他说,曾有一个登山队员,没把口罩带好,吸了凉气,觉得喉咙很痒,便用力咳,最后一口气把嗓子的粘膜都整个给咳了出来,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总之,登珠峰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
于是我说:“那所有的乐趣就只在征服的快感了吧?”
他说,倒不只是这个,下了山的那几日,有种说不出的愉悦,这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回到家后,一般会休息一个星期,这段时间,即充实又放松,睡睡懒觉,陪老婆购购物,看几部喜欢的电影.......
这种生活,和山上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感觉当下的幸福......
张梁的说法,我深以为然。
所谓的幸福,是对照出来的,正如良叔外出培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刚刚回深圳那几天。
几年前网上有个段子:
两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丽江。
一个年薪十万,买不起房,租住着十几平的小房,朝九晚五,每天挤公交,呼吸着汽车尾气,想着出人头地。
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的四合院,每天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没事喝茶晒太阳,看雪山浮云。
很多网友留言,都说向往丽江朋友的那种生活。
不瞒你说,良叔有个朋友真这样去做了,卖掉了深圳的一个小房子,在丽江投资了一家客栈。
他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
并没有,3年内,投资亏空,又回到深圳重新找工作。
有次他和我聊天说:“当你天天面对美景时,就一点感觉没有了。”
他说的一点没错,丽江的美,是对照出来的,你在大城市受尽了“苦”,休假时去了丽江,才能彰显出那种“美”。
没有汽车尾气,就没有沁人心脾;没有人头攒动,就没有雪山浮云;没有职场的压抑,就没有茶馆的轻佻......这一切,都是对照出来的。
倘若没有对照,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良叔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一件事,就幸福感而言,人和人真的差不多。
李嘉诚的财富是你千万倍,但是,如果说他的幸福感是你千万倍,我是断然不信的。
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他和你的幸福感水平差不多。
你觉得那些富二代,金银如山,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定爽呆了。
然而还真不见得,他们可能也烦的一比。
这不是鸡汤,而是科学,人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对于苦难和享福都是如此。
良叔刚刚离职时,让自己放空3个月,这段时间随心所欲,睡懒觉、打游戏、打高球、去旅游......
然而,这些放纵,只在第一周能体会到快感,剩下的时间迅速将愉悦剥夺,好玩的事不再让我快乐,一点不称心,就会引起自己的愤怒。
是的,我向往的自由,并没有让我真正的快乐到哪里去,反而有种不可自拔的虚无感。
那让我真正意识到,作为凡人,在没有顿悟之前,可能真的不存在所谓的“全然”时刻,我们只是在两种模式切换中才能找到快乐。
所以,我为什么常说“要给自己找点不舒服”?
这不仅仅代表一种行为的精进,而且只有在“不舒服”的对照下,“舒服”才会变得有意义。
要知道,上山时的凌绝顶和下山时的小惬意,那才叫绝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