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讲乐毅的故事。
(好啊,好啊,我还记得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那里面的两句诗“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直是太帅了!)
嗯,这个黄金台就是当年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而建造的。传说上面堆满黄金,故而有这个名字。当年燕国差点被齐国灭掉,要不是诸侯干涉,可能燕国也就亡了。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发奋图强,这才有了“黄金台”。
其实在建造黄金台之前,还有个“千金买马骨”的典故。
当时燕昭王想要广延人才,却不知从何入手。大臣郭隗(读作“伟”)就对他说,大王您如果想要延揽人才,就先从我开始吧!古代有个君主想买千里马,派出去的人却给他带回来一堆千里马的尸骨。这个国君很生气,可是买马骨的人却说,大王您连马骨都肯花这么大的价钱,消息一旦传出,还怕没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吗?后来果然如此。现在虽然我没什么才能,但是如果做出重视我的样子,那比我强的人也一定会不远千里来到咱们燕国啊!
燕昭王接纳了建议。就这样,乐毅从魏国到了燕国。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乐毅带领着燕国军队出发了。诸侯因为惧怕齐国势力过于强大,也纷纷派兵助阵,于是一场大战爆发了。因为之前齐泯王的昏庸和刚愎自用,齐国一片散沙。势如破竹的燕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只有即墨和莒还像孤岛一样在风中飘摇。
可是,这两座孤岛太难打了。一直打了三年,乐毅仍然没有攻下。于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变成了燕昭王和乐毅。
《通鉴》里说,当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时,昭王“置酒大会”,将那个人叫过来,对他说,当年我国内乱,齐国乘机进攻,以致先王横死。这些年我不敢忘耻,广招人才,发奋图强,并非为了土地,而是为了报仇啊,如果有人能替我报仇,连燕国的土地我也可以分给他,更何况齐国的土地呢?如果乐毅将军想要齐国,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啊!你怎么敢在我面前说这样的话!于是“斩之”,把这家伙杀了!
然后,赏赐给乐毅的妻子王后的服饰,乐毅的儿子公子的服饰,连同车马、仪仗,上百辆车子浩浩荡荡就直接送到了齐国。并且立乐毅为齐王。以当时的情势,乐毅如果答应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乐毅誓死不从。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在燕昭王和乐毅之间施行离间了。
但是——很快,燕昭王死了。
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了。这位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就曾经和乐毅有过节。这个时候,齐国人趁机施行反间。
他们对外宣扬说,齐泯王已经死了,齐国百姓也没了指望。齐国也只有两座城池没被攻下了,而乐毅和新国君之间有矛盾,所以不敢回国,现在正打算借齐国而自立为王,只是齐国人心尚未完全归附,等待时机罢了。如果这时候燕国换一个将军,恐怕这两座城就再也保不住了!
按说,这还是那套老词,可是架不住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而且,恐怕也存着一份“刚即位就灭掉一个大国”的私心。
于是一声令下,换人!
乐毅得到消息,毫不犹豫的逃到了赵国。
乐毅走后,燕国军队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军心散了。这个时候,齐国乘机反攻,转瞬之间,齐国的七十多座城市又全部恢复了!而赵国也推重乐毅,重重的封赏了他。
傻了眼的燕惠王这时才明白,因为自己的糊涂,犯下了多大的错误。可是他还不死心,更不想认错。于是又给乐毅写了一封信指责他,大意就是,你对得起对你那么好的先王我爹吗?
面对这种指责,乐毅也不卑不亢的回了一封。在信里,乐毅说:当年伍子胥在吴国,先王阖闾言听计从,所以吴国一度打败楚国。可是继任的夫差不听他的,最终把他杀掉了。如果伍子胥当年知道两位君主的不同的度量,又怎么会招来杀身之祸呢?我当然想为国立功来报答先王的恩情,我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让先王蒙受耻辱,可是我也知道,您对我和先王对我是不可能一样的。我不会拿自己性命来冒险,当然,您放心,我也不会因为受了委屈就算计燕国,作为一个被迫离开祖国的忠臣,我也不会刻意洗去自己的罪名,还希望您理解我啊。
这下子,燕惠王无话可说了。后来乐毅来往于燕赵之间做些外交工作,并最终死在赵国。
(果然是同位不同量啊!为什么父子之间差距这么大呢?如果燕惠王能够像他父亲一样对待乐毅,恐怕结果会很不一样吧!)
是啊,可惜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我们只有吸取教训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