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衰,诸邪遂生。
凡具有“下”的证候,钱乙均果断地采用下法。因病有轻重缓急之分,且患儿年龄、体质有异,故当因人制宜,即钱乙所言“量大小虚实而下之”。
白饼子为泻下重剂,非体壮病实者不用。钱乙对于下法的使用是较为审慎的,《小儿药证直诀·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当白饼子下之。后和胃。”
对于小儿食积,钱乙所立方药,轻者用消积丸,重者才用白饼子下积。钱乙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下法在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如因虚中夹实者,则下后虚象更著。
钱乙使用下法十分讲究量的大小,如三岁以下及三五岁儿其用量不同,以及先下后补脾或先调脾后下之区别。其在《小儿药证直诀·虚实腹胀肿附》中形象作比:“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
腹胀初起属实证,犹如寇未出林,“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若腹胀日久多属虚证,“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
补脾可用益黄散,下积可用白饼子。可见,泻下当“以利为度”,下后常需和胃,使积去正复。方中虽有巴豆,但以糯米粉为丸,亦体现了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