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般提供给观众三道精神菜式享用:
艺术价值,观影体验,视听刺激。
这三者的票房大小通常是这样排列:
视听刺激>观影体验>艺术价值
电影呈现效果越满足后者,商业价值越大,票房越高。只有少数电影能做到三者并重,由于数量过于稀少,不在本局的探讨范围。
大部分影片在三者间都有着明显的界限与护城河。换句话说,大部分影片限于题材、才华、能力、成本和时间等,做不到三者并重,只能在其中做出选择。
比如甄子丹的《叶问》和王家卫《一代宗师》,前者视听刺激非常强,总票房是后者五倍以上,而后者的耗时又是前者的五倍以上;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否认后者的艺术价值上远超前者。
观影体验是私密的,有的人看的泪牛满面,有的人却感觉味同嚼蜡。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出身、职业、三观和人生轨迹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比如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对于只追求视听刺激的观众而言,吸引力是薄弱的;对于城市居民、大学生、白领和创业者等,却有着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同理还有《前任三》,对于单身狗,看的是帅哥美女被爱情折磨;对于有故事的都市男男女女,不可避免地借此半光明正大地怀念前任,怀念青春,梦回旧时光。艺术价值上,那是严重缺失的;视听刺激上,该片用一些都市的花花绿绿的寻欢场作为噱头。
没错,不是只有大特效、打斗动作、枪战是视听刺激,人体尤其是“色”也是一种视听刺激。
追求视听刺激的观众是最多的。典型如《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等。这里很好理解,就不赘述。
后两者有时候并称为:娱乐性,与艺术价值相区分。能get到艺术价值的观众天然对后两者产生鄙夷感。
这其实是天性使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很容易使人产生高级感与脱俗感。
事实上,除非你是生产艺术的艺术家,否则,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毕竟那是艺术家的劳动成果,评论、打分或者为其呐喊的过程很容易令评论者迷失,产生误解,以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三体》中,人类在宇宙社会博弈中输给了三体人,被全部赶到澳大利亚,不听话的赶尽杀绝,当时下命令的是三体人,执行者是由人类组成的地球治安军。
后来三体人被翻盘,数百万的地球治安军被人类问罪,不愿意去澳大利的抵抗军成为英雄。
报名参加地球治安军被刷下来的和后来追捧抵抗军是英雄的人大部分都是同一批人。这里面非常搞笑的是,他们追捧抵抗军,赞美抵抗军,仿佛抵抗军的那种顽强精神和英雄主义他们也有,前面对治安军的狂热被自我屏蔽了,呃!
其实观影体验视听刺激有更细微的分法。
因为观影体验很可能充满私人化、个性化和情绪化,只不过这些个体的基础数量可能很多,远远超过追求艺术价值者与附庸风雅者的数量。
而视听刺激是具备普遍性的,能跨两个乃至多个领域,比如年龄、性别、职业和国家种族等。
说了那么多,明弦票房预测局并不按照上面的分法去预测票房,先说明这个代表不是我们不专业,而是我们不选择这么做,我们在此郑重声明,我们的票房预测纯粹靠不理智。看看不理解与理智的结果有多大区别,并证明电影票房的难以预测性。
想加入预测局的小友可以在公众号留言,有机会免费获得电影提前观影资格哟~
鸣谢:各位票房预测局成员老师。
文 | 明弦
编辑 | 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