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答案: 作者讲到他上学时 在Fine Arts有一门叫Self Expression的课,大约12个学生一个教授。课程的内容就是 整整两个月,大家席地而坐,然后由轮到的同学站在圈中央开始个人讲演,实际上没有很明确的形式或内容的限定,唯一的规则是一个人不间断地讲满30分钟,周围人不能打断。
我们时常很恐惧自己没有充分被理解,也没有充分的机会做足够的表达,因为我们和自己内在的那个声音日夜交流,觉得自己好像有太多想法还没有让外界了解。但是当你站到人群中间,获取高浓度的attention,开始你的表达,几分钟过去,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你可能会发觉自己慢慢组织不到足够的内容,有点词穷,会急切地向周围的人投出求救的眼神。
这个练习试图告诉我们,我们「以为」自己的内在信息量非常大,其实很多是重复内容的堆栈,并且,平时我们「好像」很擅长交谈,是因为沟通中穿插了别人的反馈。而建立在一种「表达不足」的焦虑感时,我们比较倾向于倾泻「过于饱和」的自己,我们希望发言,希望被听到,希望被肯定,有时这显得自我中心,或情绪化。这个练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打破那个「过于饱和」的假象。当认知到我们其实还处在「短缺」中时,我们才有动力去观察,去倾听,去询问,去思考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内心丰富,但讷于表达的人,但是看完这个我突然醒悟,自己可能也处于一个假象中,有可能我不仅讷于表达,而且自己内在的信息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多。因为如今这个社会我们被动的接受了太多无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我内心里面其实根本没有经过思考和转化,最终也没有留下什么。
同时这个答案给了我一种启发。虽然没有十个人围着我给与我关注,但是我可以自行想象出这种情景,然后自己对这假设的十个人讲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也可以验证自己内心的信息量究竟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