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众号于2016年2月开通,至今已有一年时间,经过统计:这一年,我推送了46篇原创文章,182篇学生习作,关注367人,赞赏累积金额8619元。
这个公众号既然命名为:洪梅的微习作,我的初衷就是希望打造一个交流分享的习作平台,这是我个人想法以及情感的宣泄口,也是学生习作的欣赏窗口,至少这一年推送的文章没有太偏离。
在任何一个自媒体人眼中,300多的关注人数实在是少得可怜,一方面我很业余,文字不惊艳,在这个事事谈“有没有用”的年代,我的文章很“没用”。另一方面,我没有任何功利心,没有进行任何宣传,所有的赞赏都相当于学生的稿费,如数交到学生手中。
在我小的时候,没灵感时就很怕写作文,一有灵感就能写很多,写完后,用特别端正的自己誊写一遍投稿,心心念念地巴望着能收到稿费,哪怕是一块钱,或者五块钱都行,但可惜从来不曾有过。现在我自己做老师了,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习作本身的乐趣,若能有一些鼓励,那再好不过的了。
我会尽量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不一定推送的每一篇作文都是最好的,但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尤其是进步明显的同学,哪怕写得没那么好,我也会推送给大家看看,同样也给学生自己看看,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不赖嘛!
我想关注我的每一个学生,当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推送的时候,都很兴奋吧?以后你们或许会因为应试压力对作文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但我始终希望你们明白:
写作是抒发自己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1是宣泄口,
是交流处,
更是通向“认识自己”的路。
阅读量排前的文章中,除了写公益的,其他都是真情流露,每一次与学生们的情感共振是自我宣泄,也是师生之间紧跟时代的交流方式,通过公众号这个平台,逐步实现“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理想境界。
我学着和大家一同分享,也在分享中不断审视自己。和我相熟的人都知道:
第一,我本身不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人,以前的我遇到事情就喜欢躲,而且习惯规避问题,不深入思考。第二,我不善于表达的,说话没逻辑,考虑不周全,尤其面对别人稍稍一点的质疑,就会方寸大乱。
通过这一年的写作,我渐渐发现:我确实没有主见,但喜欢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多个角度考虑一件事情;另外我只是不善于口头表达,但书面语言还是可以的,因为思维速度比较慢,总想说得深入全面一些,所以:
认识真正的自己后,我曾经以为的劣势,如今渐渐变成了优势。
这也使我建立了更强的自信心,每一个人基因深处掩埋了一些天赋,你若能够发觉并及时浇灌、长久滋养它,便会生根发芽,甚至会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所以在我的年终总结里,我曾引用过这张图片:
2
是甜蜜的糖,
是芳香的果,
更是敦促我“不断学习”的鞭。
开通公众号之后,逐渐有人关注,我从每个人的点赞和留言中感受到你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对孩子们的爱护和希冀,确实让我心里甜滋滋的,但也越发觉得肩上沉甸甸的,既然开通了这样的平台,我就必须要对每一位读者负责。
所以原本悲观的我努力让语言变得有温度,让字词传递温暖。这不是我可以絮絮叨叨的树洞,而是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宝盒,里头闪着的金光应该是知识的光芒、智慧的火花、教育的真谛以及人性的光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沟通总结,我不能只是一个阅读者,而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传播者。古今中外的名著需要读,时事新闻资讯需要看,身边的点滴小事要思考,及时对自我进行修正,不可怠慢……
3
是延伸的眼,
是行走的脚,
更是推动我“奋勇向前”的手。
写作如围城,城外的人心生向往,觉得里头一定繁花似锦;城里的人口苦难言,仅敢回首,却不甘回头。
为了耕耘自己这“一方小小的田地”,我也关注很多有名的微信公众号,哪怕是学个标题,学个排版;关注现当代作家的文章推送,企图沾个一星半点儿的光彩也好;从“天涯”了解人间百态,从“知乎”携取语言逻辑,从“简书”揣摩细腻情感,从“豆瓣”得到精神按摩……
向“别人的田地”里学习播种的奥秘,在“自我的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笔力磨出来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推动我不断向前进。
有人问我: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我还仅是个轻叩柴门的学习者,但想告诉你:
既然认准了一条路,就不要去打听要走多久。
新一年的工作
轻轻拉开
我在这里
期待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