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所予,不是辞藻丰满,不是捏揉文字的布列与运筹去试图敲破心窗与视界的隔阂。
意义打破而解构,重要的定义被重新赋予。所鉴别的图景不是因为诗歌化描摹而成就其意义。事物的存在意义,通过介质而互通。一棵树甚至是一缕风,文学塑出一种情景,立刹其中,形体与视线因素便不再重要,通感被汇聚以解读。于是美的桎梏不再依靠去简从繁的文字表达,也不再是咏颂风花雪月的价值美好。它随时发生,伴随心境与环境跌宕波折。
人世长活的意义之一便是追讨意义。意义种种,相互界限与纳含。饮酒,喝茶,长情,共吟,意义消解后,常俗的体验感都逐渐颓失。
意义并不发生,意义通常只是存在或者被建构。
世俗的体验与知识幅度局限了意义的可能范围,但也许意义不止,或者只有一种意义。
生活塑造了文学的可能意义。推开杯盏与书画,漫野诗情,这是感性识别的意义。
但是淡开烟火气,断舍离,点一盏孤灯萦雨,濒失了一角生活的常稳,也不见得意义全无。
或者再延伸一些,功利点,意义最后,总要披上价值符号,因为价值,使之看见一种可感知的存在,存在即意义。但空言意义之本就飘渺的令人无以捕捉。这种交互多少显示出一些刻意与愚拙。
文学的意义,或许就是空的一种所谈。空的或许不是内容,而是意义交错之间无法实现人际之间的流畅表达与共情。不似饭食粥饮,得到切实的营养与触碰。你不清楚,求索回忆也无所可稽,但意义确实经由并给予你限定。
文学作品,流逝过,意义便已经存在,不用聚念或者抓执于往溯所谓的核心意义,因为任何的细节与情节都是。模糊的文学记忆并不旨讨局部清晰。但是象征意义会从中体感,不断塑性。
读文学,清醒地说是一种消费,不是消费知识,而是构成知识与积累共识。知识是一片荒野,夜黑星高,所见窸窣,荒地却仍然长出与隐藏许多未知。
有所偏好,有所厌恶。这是最普常的观念选择,文学并不是一种或两种意义的观念探讨。同样文学也不是江边荒野灯屋中一二素心人之事,只有善意的情愫生长,文学可塑的根脉才能以蔓延植扎。
文学也反识读者,互鉴的过程让选择变得立体。文学所识并非都可爱,谵妄与舒淡可能同揣一理想。
如同品咂茶,透茶知性。文学,以一个笔触,一段唱偈,甚至一个感叹符透化并赋予物像艺术的生动性。
但不要试图以沉湎的姿态贯入,它并不教人沉醉,它只鉴照个人,补充个人意义完整的宽度与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