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大师们的写作课》,很多的方法和技巧在里面,我抓到了自己有用的三点,简单写下来,算是一次读书笔记。
一、选择合适的作品来看
舒文月在书中不断强调她认为好的作者以及他们的作品,对于阅读量并不高的我来说,这些足够受用。
她提到最多的是鲁迅、张爱玲、沈从文。当代作家她强烈推崇安妮宝贝,合上书的时候我跑去微信读书搜安妮宝贝的书,结果发现已经购买了一本《七月与安生》,一直没开始看。
认知不够,读多太少,所以我没有什么可批判的,对于舒文月的推荐我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甚至也相信她说的某诺奖得主之所以得奖其实得益于翻译译的好,那么他的作品暂且不看也好。
二、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一个姐姐说过我的文,特别是公号的文,太过刻意读着并不舒服,反倒我其它的文字用真情写出来的,看着很自然,她还用到了功底,我的功底尚浅,也知道了自己真不需要刻意逼自己写什么出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去写。
太过刻意会失去我本有的温度,真实感情的流露打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打动别人。做个真实的人,一直是我的追求,文字同样如此。
昨天写的命题文,我尝试用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一个小妹看到了,告诉我她哭着看完的。我知道是我真实的经历和痛引发了她内心的伤,这种共情的方式引起了共鸣,因为经历相似,她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而我写出来的目的不止是引起别人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别人能在我的失败中获取什么样的教训。
让别人少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是我内心的向往。
三、“自嗨”模式的脱离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自嗨”,但是如何摆脱自嗨,还一直没有好的方法。焦虑了很长时间,把文章写到四不像,收获的除了焦虑,看不到任何进步。
舒文月提到了四有:“有趣、有用、用料。有力”。
1、有趣
风趣的文笔让读者边读边笑,这才能让别人看下去,其实做为作者,自己写的时侯也很有成就感,你边写边想,嗯嗯,这段一定会引起读者们捧腹,想想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能写出有趣的事情,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要不然生搬硬套的文字不仅让别人笑不出来,还会显得东施效颦。
除了多看多写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之外,想要有趣,只有把读者视为亲近的人(最好是情人),才有趣得起来。
看到这里,我莫名其妙的开心起来,年岁已长,不等于要失去激情,可以对身边人索然无味到只剩亲情,可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写作,面对那些愿意看你文字的读者,爱上所有的读者并就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送给自己爱的人们最有趣的文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以后,我要做的就是写的时候记得是写给自己的“情人”们的。这样写起来都会用心几分。
2、有用
要写些有用的文字,能够帮助到大家。这正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我文字的定位,我能给出别人什么样的帮助,怎样才能写出有用的文字出来。
容我再好好想想。
3、有料
舒文月提到之前的《爸爸去哪儿》里李湘女儿在农村看到一堆蜂窝煤,问:“爸爸,这是藕吗?”结果被剧组很快抓到,成为一个很好的“料”。这样的细节想象力再高超的作家也编不出来。
所以,没事多观察自己生活中的“料”,这样想来,先不说写出来,先每天去察觉自己生活中的料,都会多些乐趣来冲淡这苦逼的生活。
4、有力
舒文月把有力分为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
这样看来,审美的力度我明显欠缺。比如一个朋友在点评我的文章时提议我多看经典,这是很好的建议。这样看来,阅读确实是我的当务之急。
情感的力度就是要把自己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跟着文字一起在情绪上波澜起伏。细节描述就很重要, 还有就是对自己真实的袒露,比如描写如何哭,你如果自己都不敢接纳自己哭,更不要提写出哭时的歇斯底里。
我认为,敞开和接纳才能让自己文字上情感力度更强。
这是《大师们的写作课》看完之后,对我有用的几点,简单总结之后,在焦虑了很长时间后,我冷静的清楚了,刻意追求完美,最终只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焦虑症患者,倒不如接纳自己本来水平不高的状态,耐心的看书,耐心的码字,反正都是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