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摩山谷》
一篇不知从何写起的读后感
索性就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直接呈现
1月4日,有幸收到果麦编辑寄来的打样书,开始试读庆山阔别7年之久的长篇新作。首先要说明,这不是一篇书评,也并非是一篇成形的读后感,但它却又是我在精读小说过程中,给予我内心最直接的撞击。这些所谓的杂感,记录于每次阅读后的手机备忘录上。今天摘录一些,分享:
《夏摩山谷》读中随记
1、困时眯觉,也会在半阴半阳中,梦见书本情境与人物对话。
我想,所有的困顿,都来源于面对现实的无能。因此,当有一个写作者,用笔精准还原你自己心中所思所想,精确表达那些无以名状的细微感受时,你只会觉得她仿佛是在代替你完成自己心中愫愿,以及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2、384页,读到49页。文字绵密交叠,为了不错失她文风的美感,精读到逐字逐句,像是撬开扇贝捡拾里面蕴藉的珍珠。心中有火焰,但节制、憋着暂不发表任何看法。
3、书页已用铅笔和签字笔勾勒备注阅读感受。这一次,终于体会到了禁言的魅力。它最终会顶起不吐不快的酣畅爆发力。这是开年一次有意义的文字旅行。
4、有没有想过,为何她这样低调的一位写作者,在面对二十年来一些诋毁她的读者,作品却仍持久畅销不衰的原因吗?记得作家止庵曾说过,安妮的作品是小众的,但她被大众阅读。我想是的。但就是这样看似小众的作品被大众接受,并在时间的河流中涤荡新生,这又是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低头一族,用指尖刷着手机那些短平快的感官图文与视频,却有一部分人甘愿与她虚构的世界,与美的文字,心心相惜。
5、《夏摩山谷》读得开始透支心力。她的语言向来书面化,见其大量密宗仪轨,对于我来说,像是在做修行的功课。佛教向文学文本的渗透,慢慢产生不可预期的裂变,而不仅仅是作者对于宗教知识的个人化解读与二次创作。
6、书中人物名字根本不属于这个俗世:远音,如真,净湖,仁美,慈诚,雀缇,无量,春泽;还有关于植物、自然环境与旅途见闻的描写,可谓详尽至极。像是一本有关心灵史的百科全书。
7、读到121/384。该睡了。
8、忍不住翻看了最后一页,作者是否想表达佛家的空无与寂灭呢?无论是小情小爱恋人之间的爱慕,人世间种种或长或短的相遇,骨肉亲情、爱恨别离,都是业力轮回。
9、文字如乙醚一般,在虚实之间,自由驰骋。细腻的情感,美妙的形容,营造出安静的气氛。这是一本被祝福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