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独居。从春城到龙城,再到花城。从西南到华北,再到华南。
每一次独居都让我成长。第一次独居那时刚好是口罩期,站在客厅看着窗外的马路从车水马龙变成空无一人,这个世界好像静止了。我不得不开始学着自己做饭吃,我也很意外没想到自己能学会做饭。当生活剩下一日三餐和睡眠,无处可去,确实有时会觉得挺难熬的。我想做点什么,可是我好像什么也做不了,试图去申请做志愿者无果。唯一能做的好像只有等待。那一年没有回家过年,和大学室友一起包了饺子,很简单的年夜饭,这也是第一次在外过年。无数次我想知道这样的日子的节点在哪里,实在太漫长了。
第二次独居是大概在工作一年后,一开始住在宿舍还有人一起说话,好像这样看起来并不孤独。可是我更想要自己的空间。在搬进去的第一个月里,我似乎陷入了巨大的空虚感。从前这份感觉也许只是因为有同事一起说话被暂时掩盖了。当我下班回到住处,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机械地刷着手机,从一个碎片信息切换到另一个,我没有什么感受,时间在一点点地过去。我慢慢开始思考除了工作之外的我是什么样的?我还能做什么?之后进入一段漫长的探索期,尝试过很多方法,探索的初期结果是尝试考心理学研究生。在第二年开始尝试学爵士舞。我记得独居前的每一个休息的周日,我都是不在宿舍的,总要用一些事情来把这难得休息的一天填满,很多时候觉得休息日过的太快了没什么休息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报复性补偿,类似的还有:从前下夜班之后会和同事一起去唱k,吃烧烤;独居之后尽管明明感觉睡眠不足但还是很多个晚上在黑暗中刷着手机。用心理学来解释,这大概是一种强迫性重复。那天看手机里的相册,我发现在工作两年当中我的照片少之又少,我和朋友说感觉这两年没有生活的痕迹,她见证了这两年中很多我的不开心,尽管我们生活并不同频,她还是大多数时候接住我的情绪去安慰开导我。那时候其实就已经了解到一个词“空心病”,我很害怕我是这样的人。看似在工作之外的生活,我用和同事一起吃饭,逛街去尝试填满,但当那结束之后,坐在冷清的房间,依然是一种空虚感。我记得我们一起去了live house,出来以后并不想回去,试图找一下个目的地。跨年那天我们也是很想找一个地方,我们坐在路边,但就是不想回去。心里空空的。是的,我总是想用一些事情来填满那些不工作的时光,但似乎这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更快乐,那个时候,我大概觉得人就是要做点什么,不能接受人什么也不干,准确的说,是不能接受自己什么也不干,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自己是很紧绷的。
现在是第三次独居,不知不觉也过去了三个月。也经历过失眠,焦虑,迷茫,伴随失业状态,我在慢慢学着和自己和谐相处,慢慢能够坦然地摆烂,多了一些平静和松弛感。我似乎不再急于找到答案。间歇性摆烂,间歇行动。想要告诉自己的是,行动永远是启动键,即便是再渺小的行动,做点什么总要比呆在原地要好。我渐渐地认识了真正的自我,理解职业选择的纠结,我有时候活在我自己的想象创设的一个狭窄的世界里,虽然有一部分是安全感的缺失,但那个想象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希望自己能够勇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