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直以来收到读者私信的问题,问得最多的是两类:一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例如专业自己不喜欢怎么办?职业不喜欢怎么办?(大多是喜欢写作,想转专业/行业又不敢);二是不知道怎么提高写作能力,急切想知道写作方法的。
今天就针对性地讲讲第一个:关于选择的一些误读与坑洞。
1
先说大多数人成长过程都面对过的普遍现象。
孩童时,父母总说这样不对,那样才行。老师则总说你要这么干,否则就要罚站。
上学了,我们立马被扔进竞争的小黑屋:发小考第三你考第五,就会立即被拿着跟TA比,说你没出息,你看人家谁谁谁!!
到了高中,竞争意识更被强化强化再强化:班主任天天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考多一分,灭多一千(其他考生);每次大考后,少不了那张贴在教室后墙公示的全级成绩排名表,明目张胆地逼着你与自己较劲,与别人较劲。
久而久之,一些思维定势就内化到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中——
1)单线思维,非对即错;
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只有两个面向——要就是对,要就是错;如果你对了,那就是我错了。且对“我错了”三个字非常抵触,甚至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承认,死要面子,个性偏激。
然而现实是:世事并非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人情的博弈。
2)习惯做单项选择,不习惯对多项选择进行整合、圆融;
我们习惯了从ABCD里四选一,而不喜欢做多项选择题,特别是那种一定要全部都中了才对的多项选择题,总让我们困惑纠结无从下手。
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最好的答案往往是多个选项权衡与考量后的中间项。
3)囿于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
我们习惯了凸显个人,所以凡事都以别人为参照物。想得更多的是超越别人,以为只有超过别人,自己才能出头,才能赢。
然而现实是:不是我要赢,而是“我们”要赢。是以“解决团队的问题”为终极目标,所以不是彼此争竞,而是取长补短,协同共进,才最符合经济学原理。
总之,这三个“思维定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割裂,给不少人造成了麻烦与困惑
——如喜欢单打独斗,喜欢与人对立,不屑或不会与人合作,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把别人的点拨当作是对自己的挑衅与否定,于是总是被排挤,被漠视,被边缘化,甚至郁郁不得志;
这不叫有个性,这叫一根筋。
2
事实上,世事很多时候是多项选择题,而且那些选择类目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彼此纠缠的,联结的。
成人世界的最优选并不是或A或B或C,而是A/2+B/3+C/5……
给诸位分享一个我们编委Z的故事。
Z比我大一两岁,他大专时读的是食品专业,但他更喜欢写作,想转行,但他没有盲目,而是先千方百计地,先进了当地的一家与食品相关的行业报纸。
之后,因为写得好,被我们的领导看中,进了我们这边的课题组,写各种行业课题,也写皮书。
Z写的课题比一些博士生还要好,这话是领导亲口说的。当然,Z也受到了重用。
Z这样选择有什么好处呢?TA没有浪费之前的学业积累,不推倒重来,而是藉由自身的知识逐步转移,让专业和爱好相结合,既不负自己,又不负过去,成事的几率大。
试想,假如Z盲目地把在食品专业学到的东西直接扔掉而转去玩文字,成功的几率就小,因为相较于中文科班生TA是拼不过的,但TA意识到了中文科班生对食品专业的了解势必不如自己,所以选择“写食品”,如此既能规避弱项,又能凸显自身价值,竞争对手一下少了一大半。
可见,找到选项里面的交集不是拖泥带水,当断不断,恰恰相反,这个交集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更容易助其杀出重围,脱颖而出。
改变非一即二的单线思维,学会多线思维,你会发现你的眼界开阔了很多。而且,由此而来的行动也更具实践意义,而不只是天马行空的YY。
再举个例子。
访问过一个企业家B,他的祖父是做典当的,到了父亲这一代,意识到地产是商机,怎么做呢?
B父把原本是租来做当铺的店面全部买了下来。
如此一来,典当生意不丢,店面升值并行,踏出涉足地产业的第一步,同时购买郊外地皮,用以开当铺或者收租,由此开始把主业往地产方面渗透。
到了B这一代,利用祖上累计下来的地皮做经济连锁酒店,同时,看到了养老业的商机,怎么做呢?
不是把连锁酒店关了,而是先开了一家经济型的养老院,同时把连锁酒店地面一层的临街店面做成老人用品专营店。
当中,既有良性循环——连锁酒店带来的客人中有老人,老人通过老人用品专营店了解老人院,有可能入住老人院,而老人院的老人,也有可能成为老人用品专营店的用户。
又把版图扩充至养老,并进一步把家族产业与地产业进行深度联结。
从传统典当业转向地产业的运作过程,是基于自身资源与条件的,是务实的,稳妥的,渐进的。
这样做,成功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3
世界纷繁复杂,单线思维只适合小时候,不适合成人的世界。
成人的世界很现实,它需要你多面向地,整合地,通观地看问题。
选择并不是非一即二,还有三四五六七,找到你拥有的选项里的联结、不同领域之间的交集,才是最稳妥的,也是最适合你的。
这,才是你值得鏖战的战场。
我们说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要专一,指的是朝着一个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里不断细分,深挖,而不是盲目地顾此失彼,抽刀断水——说白了就是你想干,你能干以及坚持干的问题。把你想干和你能干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找到那一个交集,它才是你最值得去挖掘,也最有可能挖掘到的宝藏。
说到底,根本没有所谓的选择,只有你手头资源的细分与融合——那已经不叫作选择,那是客观事实告诉你的答案,它,一直就在那里。只是你还没思考,所以还没发现。
我们已经做单项选择题做得太久,是时候换一个思维模式,来面对这个诡谲的,多变的,但同时也是异彩纷呈的世界了。
选择专业/职业如此,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也是如此——少往竞争、对抗上想,多往合作、共赢、融合上靠,你会发现更多精彩。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希望本文对诸位有用。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