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树振
我向来喜欢骄阳似火的晴日,因为它能带给我爽朗明媚的心情,但我更偏爱风雨如晦的雨夜,因为枕上听雨和夜半读书是我的情怀与志趣所在。每逢阴雨绵绵之际,我喜欢拉来一把椅子,坐在窗前,捧起一本厚厚的书,在阳台上静静地读。天地间雾气氤氲,雨意迷离,淅淅沥沥的雨点拍打在窗棂上,却并不能打断我读书的思绪。
偶尔抬起头来,从窗外望去,街道上车马遁形,人影难觅,就连空气中都流动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凉。不知不觉中,暗夜拍打着湿漉漉的翅膀低飞过来,仿佛一匹黑色的幕布,将诺大的天际遮盖的严严实实,不透一丝光亮。
夜深了,侧身躺于床榻,伏在枕上,听着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和淅淅沥沥的雨,记忆深处的丝弦被这交加的风雨拨动,发出婉转的清音,萦绕在耳旁,许久难眠,直至三更。从天幕上抖落的雨滴,时而急促迫切,时而舒缓悠然,时而密集如乱麻,时而稀疏似晨星,时而如万箭齐发,锐不可当,时而如单弦独奏,哀怨若绝。辗转反侧间,突然发现枕上听雨,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妙趣。
了无睡意的我,夜半起身,翻出那本《瓦尔登湖》来,蓝色的荧光照在明晰的文字上,薄薄的书页散发出淡淡的墨香,窗外的风雨之声萦绕于耳畔,化为丝丝弦乐,蓦地寂然无声,刹时天地人寰间,仿佛只剩下孤独的我和这本静静的书。
还记得童年时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每逢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之际,我总是蜷曲着身子缩在被窝里,静静聆听屋外惊心动魄的天籁,听着狂风挟裹暴雨,敲打着破旧的房顶和破败的窗棂,而我们的房子仿佛是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随时都可能在万顷波涛中倾覆似的,每一次电闪雷鸣都会让我心惊胆颤。房屋有几处甚至还漏雨,只能用脸盆接着,滴滴答答的声音在屋里此起彼伏,悠扬的回声四处荡起,震动着我的鼓膜,回旋在我的脑际,萦绕在我的梦境里。
风雨夹杂着电闪雷鸣,一道霹雳闪过,摇曳的树影映在斑驳的窗玻璃上,十分可怖,闪电过后,便是轰轰隆隆的炸雷,把我从浅浅的睡梦中惊醒。雷声悠远而绵长得让人窒息,那是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而暗夜里嗡嗡的蚊蚋之声更是将这种窒息感推向了极致。我仿佛一个行将溺毙之人,挣扎着寻找救命的稻草。然而,在暗夜里失去方向感的我只能四处摸索着找寻灯绳——那根救命稻草,几近绝望之际,突然摸寻到了,便紧紧地攥在手里,猛然往下一扯。
灯亮了,昏黄的光线把暗夜从房间里驱赶殆尽,也赶走了我内心深处对雷雨的恐惧。惊魂未定的我急促地喘着气。为了排解心头的郁结,我随手抄起枕边那本翻得卷边的英语书,细声细语地朗读起来,仿佛一个虔诚的信徒在进行祈祷似的,语气执着而铿锵。室外风雨如晦,屋内低吟轻诵。我那小小的心房顿时盛满了温暖、神圣与平和的力量,就连窗外凄凄惶惶的风雨雷电竟也变得悦耳动听起来。刹那间,我蓦然发现,原来读书是一件如此神圣的事情啊!
窗外的雨声逐渐稀疏了些,雷声也逐渐隐遁于天际,而我终于沉沉睡去,是夜了然无梦,直到一束金色的朝晖洒在窗棂上,在我的床头雕琢出点点橘色的花蕊。我伸了个懒腰,挣扎着坐起:昨晚的雷声仿佛犹在耳畔,记诵的文字也历历在目,而雨声却似乎下在梦里,了无痕迹。
如今之际,身为“穷忙”一族的我,整天奔波忙碌,疲于奔命,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都日渐淡出,然而这份枕上听雨的情怀和夜半读书的志趣却从未更改。因为我始终相信,不管这世界是多么的嘈杂与喧嚣,只要有这份听雨的情怀和读书的志趣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清泉长涌、绿荫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