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求写《读后感》,实在不想复制粘贴了,也想着好些年都没写文章了,也就写一写自己最珍重的这些书籍,于是有了这一篇长文:
在各色思想、学说横流的当代社会,当我们思考人生应以何为旨归——通俗而言,即我们做人应做出个什么样的人,以什么作为人生的终极理想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貌似有许多许多的选择,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富丽堂皇的说辞,在人前展翅成一头似乎要奔向彩云之巅的雄鹰……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迷茫、空虚、虚无、躁动乃至狂躁之感才会悄然涌起,啃筋噬骨,让人久不能寐!
当然,大多数人选择回避这个问题。回避,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光一个不过手掌大小手机就足以让无数人无数次心安理得地置灵魂的拷问于不顾,而得过且过地过那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小日子。部分人选择关注,但往往只是短暂地、偶然的停留,而并没有就此展开不懈的追求、大胆的探索,因而答案的果实也只能停留在青涩的小籽阶段。有的人愿意翻来覆去去思考,却因学力不足,而陷入玄虚的困境。也有不少人或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整个生命寄托在某一思想、信仰,但“学而不思则惘”,由于没有科学、理性的认知,他们寻得的往往只是心灵的慰藉,而非对这一人生蓝图心服口服的认可、心甘情愿的托付以及尽心尽力的践履。只有极少数人,他们以可敬可爱的精神与魄力,甘愿肩扛指引民族精神出路之大梁,奉献其整个生命、全部身心去去求索,拨开重重历史迷雾,剔除层层旧疾沉疴,涤荡种种神秘迷信,超脱名利,罔顾诽谤,正本清源,伸张呐喊,给无数已迷得昏头转向的人们以透亮之灯盏,使之得以安身立命,正己泽人……
潘麟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大担当者,大成就者,看完他所著的《<大学>广义》,我那不羁的心,才总算安稳了。我奔波在自觉寻求生命出路这一征途上已近十年,从前,我总偏爱佛道之绚烂与超凡,自认为找到人生之归路,醉心于证空与离俗,但正如潘麟先生在《<大学>广义》序中所言:“终觉此身无归,此心难安。”当我看到这一句话,简直像从自己肺腑掏出来的心声,回顾起种种辛酸,不觉悲从中来。潘麟先生继续说道:“虽于二十岁前已接触儒学,那时年少轻浮,学历太浅,见地不足,于此学不能感应道交,不能欣赏其宫廷之富丽、道德之庄严。自经历更多生活之曲折、人生之浮沉后,复玩味于仁义良知之教,忽然情有所动,心有感通,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我不觉慨叹,原来,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近在眼前的瑰宝识不得,却舍近求远,缘木求鱼。转念一想,又何妨呢?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他应当经历的际遇——也是为了更美好的遇见。只是给不少人平实乃至呆板印象的儒家学说,又不能上天入地、超生越死,哪里了不起了?看完先生对《<大学>广义》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的揭秘,我即恍然大悟,当初的认知实在稚嫩,实在惭愧,惭愧……
要说清先生这番话的道理所在,不是片言只语能够达成的,非深入学习,亲舞亲证不能感同身受。而在理解的同时,人生归途渐明,民族方向日朗——我以为实在是二十四年以来所经历的最大幸事,没有之一!当然,如今的我,也只是初初涉足,不敢大言不惭。现只以本次读后感为契机,抛砖引玉,简单阐明先生所揭示的儒学“三纲”之义理所在。
“大学之道”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转化自己,充实自己,以达到修养、圆满自己,实现“内圣外王”。其要义在于“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明明德”,即透彻地明白、全然地朗现、自觉地依从、圆满地实现我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
“在亲民”,即正己以后之泽人,利益众生,造福社会,化育天下。如果说“明明德”是出发点,“亲民”就是落脚点。
“在止于至善”,光明德性之扩充饱满到彻底朗现,自性智慧兴起创造到生生不已,即自利利他,自渡渡他,正己泽人至无穷境,即最高善、终极善、圆满善。到达、安处、融入、成为这种境界,即“止于至善”。孔子终其一生,便是“止于至善”的完美诠释。
“三纲”展开,便是“八目”,其中的道理、方法,如朗朗青天,涵畅一切,又如泱泱大海,深广无边。沉得住心气,耐得住平实亲近之,感通之,定能体会到平淡后的无边绚烂,朴素中的无尽富贵。
强调入世,主张济世是儒学的鲜明性格,循儒家之理路,不必视身体为臭皮囊,视家室为累赘,视社会为浊世,而恰恰要在人伦日用、柴米油盐间下功夫来修养自己,成就他人。这样走,没有分裂,没有彷徨,照顾了人性,尊重了人情,作为一位普通人,让我感觉到很踏实,很安心,很笃定。从此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确是当下——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个当下。我的古琴老师张琳曾告诫过我:“苑怡——活在当下!”百思不得其解。看完《<大学>广义》,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苦苦求索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完成的路径是每一个当下,完成的方法是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个当下!前日,张琳老师再次教导我:“认真做事做人,总会收获很多美好。”平实无华之后,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好的态度啊!
每每念及老师们慈父慈母般的的无私大爱及万千引导,都不觉悲从中来,深感庆幸。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对得住如此深恩!而自己又付出了多少努力?每每念及这层又深感惭愧,乃至惶恐。哎,愿恩师们给我力量,让我恒常精进,不断深入地圆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