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远有李》是李咏的一本自传,书中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他前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书中讲述最多的除了他和妻子哈文的爱情故事,更有他对孩子的爱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迟来的孩子心头的爱
李咏和哈文结婚十年后才决定要孩子,不是不喜欢小孩,而是结婚前聚少离多,婚后想好好过过二人世界。
结婚十年哈文想要孩子,李咏还有点不愿意,不愿意二人世界被破坏,但是当女儿到来的那一刻,他却成了那个最紧张的人。
他说对女儿没太高要求,就六个字:健康、阳光、快乐。别人都说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他却生怕女儿“赢在起跑线上”。
他说:“我们这代人少年时承受的压力够大了,天天被催着赶着:‘考不上大学,死路一条,知道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全是这。 ”
有了女儿后,李咏这个爸爸变成了彻底的女儿奴。每年女儿周岁生日和季节交替,他们都带女儿去拍照。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李咏就是女儿忠诚的御用摄影师,一路跑跑颠颠跟在她屁股后头,生怕漏下每一个可爱的小动作和生动的表情... ...
陪女儿玩耍、画画,女儿不听话他也不舍得大声一句,黑脸的事全留给了哈文做。
“我老婆是朵塑料花”
有一次李咏问朋友:“你把自己的老婆比作什么花?”怎么说的都有。
“玫瑰。”
“红玫瑰。”
“百合。”
“麝香百合。”
等他们说完李咏才慢悠悠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我的老婆,我把她比作塑料花。”闻者皆惊。
他继续说:“塑料花,很普通,但永不凋谢,摆哪儿是哪儿。”
李咏和哈文是校园恋,为了追哈文,李咏可谓是费尽心思,上课画她的头像,时时观察她的行为喜好,想尽办法对她的家人好... ...
寒假的每天他都给她写一封信。为了讨她欢心,信封是自己做的,信封上的字也是他一个一个画上去的。
李咏在书里说:“我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啊,可是恋爱面前,这些小心眼儿、鬼主意,想都不用想就来。 ”
那时候没有电话,只能依靠信件交流。无论是学校放假或者是工作分离,李咏每天都会给哈文写信,在信封上画个飞机,写上“航空”二字,希望信能早点到哈文手里。
写书的时候两人已结婚17年,李咏说他对哈文是越来越怕。他一直想不通,后来思来想去,才发现是因为:“我在意她的感受,我起义,她难受,我更难受。她‘劈头士’,她痛快,我也痛快。 我怕她,是因为我爱她。”
为什么李咏把自己的老婆比喻成塑料花,因为对他来讲,爱情是无限期的,就像塑料花的花期一样永恒。
他在书里说:“结婚17年,我对婚姻的定义是‘像雾像雨又像花’。激情似火的日子当然已经走远。剩下的是一种亲情,一种相互的牵挂和寄托。我以为,这就是最深的爱了,深到无以形容。 ”
为事业付出一切
李咏工作起来特别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工作起来是真玩儿命”。
刚工作的时候他并不只是主持人,什么都干过。有次他接到的任务是做一部纪录片—《龙腾大西北》,报道兰新铁路的复线改造历程。
为了拍好这个专题片,他到处寻找素材、采访当事人,了解方方面面。那时候没有高铁,坐的都是慢车,路上咣当咣当晃一个礼拜,穿越千里戈壁、天山山脉,经过百里风区、沙害和盐渍土地段。车上没水,洗脸、刷牙、饮用,全是矿泉水。
他是导演,也是撰稿,还是主持和编辑,不仅要写分镜头本,还要负责最后的全部合成。
他说:“累不累?我都快累疯了。但我又觉得过瘾!好玩!”
真心热爱的事业总是让人不自觉的为之拼尽全力。李咏录制第一期节目的劳务费8000,除了个人所得税以及杂七杂八的开销,最后也剩不下什么。第二期节目,费用涨到10000了,后来制作人说还能再涨,李咏却说不用,够了,他也不是为挣钱来的。
在拍纪录片的这一年里,他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一分钟甚至一秒钟。
李咏对工作极其用心,只要和节目有关,事无巨细,他都全方位介入。《幸运52》和《非常6+1》的成功离不开他孜孜不倦的努力。
他是真的热爱主持行业,书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我都想好了。将来我给自己录一段遗言,专门在告别仪式上放的: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劳累各位了,你们也都挺忙。今天来的都是我的亲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没跟你们客气,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
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
在特定的舒缓音乐中,旁白仍在继续:‘前来送话筒的有... ...’
闭目在话筒丛中,我肯定特安详。”
这一生,他有疼他的老婆,有爱他的女儿,有份腾达的事业,看似短暂,却活出了自己的幸福和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