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伊能静唱过一首歌,歌名就是《萤火虫》。歌词是这样的: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
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
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燃烧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
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我的心,我的心还在追。
城市的灯光明灭闪耀,
还有谁会记得你燃烧光亮。
歌词写的很凄婉,萤火虫那小小的亮光指引我门前进的方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除了在电视或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之外,飘荡在夏秋夜晚的萤火虫是否还能看到?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能看见萤火虫。坐在自家屋后的水桥边纳凉,就可以看到那一闪一闪的小灯笼在水面上,在河岸边浮动。点点荧光倒影在河面上,在漆黑的夜晚带来如同梦幻世界。不用你动,萤火虫就会来到你身旁,在你左右上下飘荡,一伸手就可以关在你双手合起来的空间内。在你的手掌内,还可以看到它小小的身材后部闪着光呢。小小的萤火虫在古代文人笔下也会经常出现。唐杜牧的《秋夕》里就描绘了小女孩捕捉萤火虫的身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清代黄之隽的《青玉案·赋得轻罗小扇扑流萤》也有萤火虫自由自在的神态。
晚凉才过窗纱雨。正浴罢、持纹素。帘外无人萤自度。微光一点,欲吞还吐。飘过花阴去。
因风吹落罗裙底。忽漫随风又轻举。玉腕兜来缘扇住。销囊悬向,谷幮眠处。闪闪星星许。
萤火虫在古籍里还留下了文人夜来苦读的好名声。据《晋书》记载: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从而留下了“囊萤夜读”的美谈。
但可惜的很,萤火虫只在每年的6-9月才有,到了深秋基本就看不到。而且囊萤的读书法不可取,萤火虫是很娇贵的小精灵,它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小时候也曾捕捉萤火虫放在自己的蚊帐内,看它们那一闪一闪的荧光,惊叹那绿色的光造就的神奇世界。只可惜,时间不长,第二天这些小精灵就不再挪动,但是那闪亮的荧光还会持续几天。不经意间,自己竟然成了“杀手”。自此以后,再也不捉它们回家,夜晚喜欢就坐在屋前屋后看它们在树丛中,田野里,提着它们的小灯笼自由自在的走亲访友吧。
但是不仅在现代城市里萤火虫离我们越来越远,在农村也看不到曾经的萤火虫。或许只有在远郊部分区县还能看到它们的小灯笼。因为像萤火虫这样的昆虫,需要跟我们人类保持着一段距离。随着经济发展,无论城市还是乡间,夜间的灯光越来越亮,萤火虫雌雄之间相互的交流(靠荧光强弱和闪亮的节奏)很容易受到阻碍。因此,它需要到更暗的地方,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萤火虫的发光总是令人感到惊奇,它们是怎么发光的?家里的灯泡,日光灯开一会儿以后都会发热,发烫,它们的小身板不会被自己烫死吗?原来它们尾部发光器里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氧化荧光素发出光。伴随反应产生的能量几乎都以光的形式释放(90%~95%)。这样就能保证萤火虫自己不被热能灼伤,所以称之为冷光源。小小的萤火虫携带的秘密还真不少。
晚上偶然看到电视里北美森林的萤火虫的镜头,想起了它们曾经的点点滴滴。
2020.1.30晨 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