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收听网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重新听到韦老师的声音,感觉到很亲切,韦老师作客惠州电台《好好学习》栏目,谈谈《谁需要学心理学》,这个问题很好。韦老师也回答的很亲切很接地气。把心理学与生活,与大众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本来心理学就是哲学、人文学、科学、社会学等等的一个综合的学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需要心理学,人人可以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更多的目的不是去做心理学,成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更多的是让生活更幸福,让心情更平静。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别人。让心理学成为生活工作的福利。让我们的生活因为心理学而受益,让心理学对我们的心灵给予滋养,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在收听节目过程中,韦老师提到职业倦怠。我突然瞬间有个感悟。大家常说的职业倦怠用自体心理学如何解释呢?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呢?
我认为这好比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反移情。很多原因就是在职场中镜映自体客体需要没有被满足,感觉到不被领导重视,未被看见,未被认可和肯定,在职业中工作中没有体会到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工作把控和胜任感以及收获愉悦感。
理想化自体客体的需要也没有被满足,当工作压力大感到虚弱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及时的帮助,整个人是一个孤立无助的状态。那么他的自体感就是虚弱的,破碎的,不稳定的,和濒临崩溃的感觉。
密友自体客体的需要也可能缺乏。工作中不被同事认可,缺乏好友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工作压力大时,无法沟通,无人陪伴,整个人是一种压抑的、枯竭的破碎的状态。一个人的内在的诸多需要没有被满足,拥有这种自体感的人,他的状态可想而知。
那么孩子厌学也是同理。
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很重要的一个分支,能分析解释所有的心理问题。我挺喜欢的,以后可能是我专注精进的方向。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