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是智能体元年”——这是产业界越来越普遍的共识。
随着 GPT-4o 多模态能力跃升,AutoGen、LangGraph、OpenAgents 等开发框架加速演进,AI Agents 从“对话助手”进化为可执行复杂任务的“数字行动者”。智能体开始渗透到客服、运营、财务、制造等真实业务流程中,企业也从“观望”走向“试点落地”。但热潮之下,我们也不禁要问:这波 Agent 的火热,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它是阶段性风口,还是未来操作系统级的能力?
本文从技术发展、商业落地、产业结构三个角度,冷静拆解这场 AI Agent 浪潮。
首先从技术周期来看,Agent正处于“膨胀高点”,3~5年进入关键期。按照 Gartner 的技术成熟度曲线,AI Agent 当前正处于“期望膨胀期”与“泡沫预热期”之间,技术热度高涨但尚未大规模商用。如果 Memory、Planning、Tool Use 等核心能力能形成“Agent Loop”闭环,Agent 系统将在 2026~2027 年左右进入批量落地期;否则也可能在 2026 年左右进入“泡沫回调期”。目前的瓶颈依然明显:调用大模型频繁,成本高;行为不确定,容易偏离目标;部署和调度复杂,企业接入门槛高。这就要求平台能力进一步演进,更强调可控性、稳定性与系统集成能力。
在商业落地方面,2025是“百花齐放”,2026后进入优胜劣汰。2025年,智能体商业化呈现“百模大战”的热闹景象:电商场景中出现智能运营助理;教育行业试点个性化学习导师;金融企业打造智能对账机器人;制造业引入自动化质检与调度Agent……但真正能持续跑下去的,必须能交出ROI(投入产出比)明确、落地过程可控、客户留存稳定的成绩单。预计2026年将成为“商业淘汰赛”元年,大量缺乏真实场景支撑、盈利模型模糊的Agent项目将被市场自然筛选。
产业结构则是从“热潮”走向“基础设施”。长远来看,Agent 很可能不会是一个“单独产品形态”,而是成为软件系统的一项能力,就像搜索框、菜单栏那样成为“隐身但常驻”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内置(如 Apple Intelligence、Copilot);办公软件原生集成(如钉钉、飞书中的智能体);企业流程平台底层融合(如ERP、CRM、RPA等系统内部);未来,企业不会再专门买“一个Agent”,而是在用某个平台时自然享受到 Agent 带来的“行动力”。
在这波AI Agent智能体的热潮之下,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代表性平台,分别从不同路径切入Agent赛道,正在逐步打磨技术能力与产业落地方案:
OpenAI / Anthropic:主攻底层模型与通用Agent能力构建,推出了 GPTs、OpenAgents 等模块,强调多模态交互与API能力调用。
百度文心 / 阿里通义:从大模型出发,搭建企业级Agent平台。百度推出“AgentBuilder”,支持金融、政务等场景自定义智能体;阿里则更强调“通义助理”在办公、电商、客服场景的嵌入式使用。
来也科技:主打“流程型Agent”,结合自身流程挖掘与RPA能力,帮助企业识别高频任务并配置Agent执行,但在复杂业务流程的模块封装与行业深度仍有待加强。
金智维:在自动化(RPA)平台基础上发展出企业级Agent平台Ki-Agent S,强调流程智能体的封装、集成与行为可控性。其优势在于可与制造、银行等复杂系统对接,已在大型集团中实现深度部署,为Agent“嵌入式落地”提供范例。
综合判断,Agent 热潮还将至少持续 2~3 年。但和所有技术一样,它最终不会以“热词”的方式存在,而会成为我们日常系统、软件、服务中的一项看不见却离不开的能力。企业在这波浪潮中,应关注三个关键词:场景可行性:是否有重复性强、规则清晰的流程适合自动化+智能体?平台可持续性:Agent 能否与现有系统融合,是否可维护、可复用?供应商长期性:厂商是否具备行业理解力与产品演进能力,能否陪你走完智能化旅程?
泡沫总会过去,但能力会留下。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蹭概念的炒作者,而是在场景中沉下去、在系统中扎下根、在ROI上站得住的技术平台与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