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老家,可真是打劫,摘柿子、摘辣椒、买毛栗,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深秋季节,居然还掐了一大把鼠曲草。鼠曲草俗称蒿,每年清明时分,我们总会掐来做蒿粿。
那天在菜地里摘辣椒时,看到了一丛丛浅绿中长有白色绒毛的鼠曲草,不愧是“十月小阳春”。想起宅家里的那个宝贝儿子喜欢吃蒿粿,伏下身子,一棵一棵地采摘。
因为要上班以及公开课,一直没有腾出时间做蒿粿。昨儿个下午没有课,想着可以做蒿粿了。学校里填完表,带上上午孩子们考试的试卷,超市里买了糯米粉和籼米粉,老房子里拿了冷冻的春笋。一起装在小木桶里,电瓶车装不下,好在闺蜜开车把东西载到新城区。
豆腐切丁,焯水去除豆腥;解冻的春笋切丁;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丁。一切就绪,炒馅咯。五花肉小火慢慢煸炒出油脂,一定得有耐心;春笋丁入锅,大火翻炒,时间可以久一点,让笋丁吸足油脂;豆腐丁入锅,不停翻炒,炒散;放入一瓶豆豉酱,这个是随心所欲的,我是家里有什么酱就放什么酱;咕嘟咕嘟煮上三五分钟,调味出锅。
鼠曲草摘掉老叶,捡出里面的枯草碎和杂草,清洗干净。由于家里没有破壁机,切成丁,丢进豆浆机,加水,米糊模式。趁着这个间隙,把糯米粉、籼米粉按照3:1的比例调和在一起。
绿绿的鼠曲草米糊好了,一点点地加在米粉里面,一次性加多了很麻烦,不停地用筷子搅拌。凭着多年的经验,呈大块粉絮状,盆底还得有一部分生粉。下手揉成光滑的粉团,有些烫手,小心些,不要烫伤了。
揪一小块和好的绿绿的米粉团,手心里搓成圆球,按压成圆饼,捏成碗状,添入适量的馅料,右手虎口慢慢团住边缘,多团几次,直至封口,摘去顶端的长条。
蒿粿前后蒸二十分钟即可。糯米粉的软糯,还是喜欢和小时候一样一边吃一边拉的长长的;馅料的咸香,就是小时候的味儿。不过,小时候妈妈最喜欢做的是腌菜馅的,毕竟那时经济条件不好,不舍得买肉买豆腐之类的。
下课回来的娃,吃了两个,还是不准他再吃了,一如既往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