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能看透本质,能努力去抽丝剥茧,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你就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成为人生问题的高手;
1
小A在汽车玻璃公司做客服工作,有一天小A跟我抱怨说:有一次售后市场出现玻璃破损,去现场勘查,鉴定结果是客户自己造成。
比如说受到外力撞击等人为因素导致,可客户死活不认账,非得说玻璃本身质量问题。小A把知道的所有专业知识都翻出来跟他解释一遍。
客户吧唧着眼说,你说的很有道理,那为什么玻璃这么脆弱呢?轻轻撞击就碎了,你家玻璃是纸做的吗?请给解释一下呗,然后小A又会巴拉巴拉给解释一通,最后客户却说,反正我不管,给我重新换块新的,否则我会投诉你们。
只要客户提到“投诉”两个字,对做客服的小A来说,就会怒火中烧、无所适从。
不满足客户要求,客户利益受损,投诉你没商量。满足客户需求,小A公司的利益就会受损,当然也会牵扯到自身利益,怎么办?小A陷入两难选择。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选择呢?
我猜你可能会说,对于不讲理的客户,我绝不认怂,更不能依着他,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所以我要坚定立场,让他投诉去吧。
那我现在告诉你,小A的做法跟你想的一样,不过他现在已经调离了客服岗位,调离的理由是不适合本岗位工作。
你可能又说,不对吧,明明是客户不讲道理,怎么变成小A错了呢?
答案是:小A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润米公司创始人刘润说:
当你对自己利益很满意,也想“顺便”对用户好一点的时候,是不会懂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的。
那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
只有当你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不一致时,才会明白你到底把谁当做中心。
也就是, 当客户利益和自己利益冲突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客户利益,这才叫以客户为中心。
反之,你保自己的利益,那叫,客户对不起。
什么是“客户对不起”?
平常挺好的,今天我好像受到损失了,那我就对不起你,及时卑躬屈膝的诚恳道歉,这也不叫以客户为中心,这是“客户对不起”。
这里小A没有意识到,售后市场与玻璃质量问题界定是不明确的。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在问题本身上较劲,而是把这件事放在整个系统中去看。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你的钥匙丢了,那基本可以肯定,它不在锁的旁边。”
业余的人看见孤立的事件,而专业的人看见事件背后的系统,也就是系统中元素和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们下面看小A的这个问题放在系统中如何找出关联性?
2
拜恩问贝佐斯,亚马逊的使命和战略是什么。贝佐斯的回答是,“亚马逊的使命是要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他希望其他人看待亚马逊时,把亚马逊看成“一个把重心放在顾客上,并且反对把重心放在竞争对手上的理念倡导者”。
当客户对你提出了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要求,可能需要你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资源才能够满足,也有可能是你根本满足不了的。
最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可能你的竞争对手也完全满足不了,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个行业的惯例,而且你很难改变客户的这个要求。
这并不是客户不讲理(压榨供应商是常态),而是你没能界定问题的优先级,没让客户认到,只要解决掉你界定的问题,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了。
那如何去界定良好的问题呢?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旦解决你自己马上就能知道),它以少量的信息作为开始,在你获得答案的过程中,经常呈现出必须遵循的规则或指导原则。
什么才是明确必须遵循的规则呢?
我们回到小A的案例来看,汽车玻璃跟车的保修是绑定在一起,比如说车保修是三年,那么玻璃的保修也是三年,在三年内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除非车撞电线杆连带玻璃一起破损另当别论),只要不是非常明显就能够鉴定的问题,你将有口难辩。
可能玻璃破损,客户本身都不知道原因,这个时候,他就认定是玻璃质量问题,这地方界定很模糊,因为你既不能还原问题发生源,也不能找出确定性因素。所以你跟客户所有可能性的解释都显示的苍白无力,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只要客户在追问,你能百分百确定吗?你给我整出一模一样的缺陷来呗,你只能急火攻心。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放在整个系统中看,你就伐毛洗髓、拨云见日。
其一:客户跟4S店系统元素之间对破损所界定的规则模糊;
其二:玻璃公司与售后市场系统元素之间对破损界定的规则是空白的;
其三:售后市场和主机厂系统元素之间对破损界定的规则也是模糊不清;
种种问题的界定模糊不清,才导致小A处理售后问题困难重重,不是小A的问题,而是系统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的问题。
再比如,你买了一部手机,这个手机规定只保修一年,一年之后就算是手机本身质量问题,请问,你还能找售后市场免费维修吗?当然不会,这就是明确的问题界定,大家都会自发遵守的规则。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不是你小A的问题,那为什么还埋怨他呢?
答案就是,小A只在问题本身上使劲,而没看问题在整个系统中所呈现的维度。
现在你又要问,我已经知道你说的系统是怎么回事,那我该如何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客户还能够满意呢?
3
阿里巴巴强调“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华为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
你可能说,当然先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自己的企业能够盈利,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这样当然也没有错,但是你和客户并不是零和博弈,你用激烈的辩论赢了客户,不代表客户就满意,反而输了品牌的口碑。
我给你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在顺丰快递公司寄快递,可能是快递小哥很忙,也没有跟我确认,就默认这份快递是空运,最后快递费用200多块钱,普通快递费用也就50块钱。
我打电话给快递公司,快递小哥给我解释的天花乱坠,说什么这规定,那条款的,就是不愿意给我赔偿。
后面我就打电话给总公司反馈,客服的做法是,首先承认自身问题,然后补偿我的损失,最后还给了一份50元的快递优惠券。
总公司的客服人员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他们认为这件事让我的快递体验不好,对我是一种伤害,所以仅凭这一点,就把钱退给我了,而且还做了额外补偿。
我们消费者,当然喜欢这样无条件的被信任。但顺丰作为平台方,分点商家就不是顺丰的客户吗?而且顺丰的钱都是从商家那收来的,所以按常理,应该保护商家利益才是啊?
毕竟客户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好人,万一有骗子呢?比如明明是空运,就说是普通运输呢。
这时顺丰选择了无条件相信客户,只要你说是什么运输就是什么,我就这样认为。
这个时候当然有漏洞,当然有错。可能是误伤,但是我就相信你们消费者说的。
这不是一个技术的改变,不是逻辑的改变,这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消费者中当然有很小一部分坏人,但我相信大部分都不是坏人。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唯一需要当回事的事情,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你可以打破规则,不必把原来的规则当回事,但必须把客户当回事,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因为这一点决定了一家企业的成败。”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在看看开头案例中小A该如何去做?
先跟客户解释玻璃在售后市场破损属于正常情况,我作为公司售后代表过来就是为你解决玻璃售后质量问题。
首先:给你更换一片玻璃,不能耽误你对车的使用;
其次:我们公司都会跟4S店对接,承担这片玻璃的更换费用;
最后:赠送他贴膜(这点很有必要,有些客户为了贴膜费用承担争执不休)
小A处理这起售后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你的知识和能力存量决定了你的价值,而是你能不能定义问题,然后想尽办法把它解决掉,这是你的价值。所以只要你有这种思维方式,敢于和擅于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去解决一个你定义的问题,OK,这就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写在后面:
很多公司都会强调自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在公司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却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员工们会不自觉地更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用户中心这个戒律,尤其是当公司变大之后。于是,不同的公司就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提醒这一点。
比如新媒体“盒饭财经”的一篇文章说, 宜信创始人唐宁在内部会议上,会摆上一把空椅子。这是他向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学习到的一个管理方法。贝佐斯经常在公司最重要的会议上摆放一把空椅子,目的在于提醒参加会议的管理层,消费者作为最重要的人,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不同的是,在唐宁的会议上,其他人坐的是白椅子,空椅子是一把黑色椅子,特别扎眼,“否则你还以为,那真的是空着的呢。”
只有当客户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客户利益,这才叫以客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