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待了几个北京来的合作商,在预约时间还没到之前他们就早早赶过来了。
进办公室的时候似乎看出他们的一些不适,不知道该坐哪里,也不知道随身的商务包该放哪里,像我第一次进这个办公室一样。
来之前我们都想窥视些什么,来之后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一目了然,原本备好的腹稿竟就这样被留在了肚子里。
第一次来这里,没想过自己会选择这里,只记得面试的时候窗外的风吹的人很舒服,让人头脑格外清醒,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世界之窗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
办公区很小,被隔成了两间,我们所有员工都在外面大的那间办公,设备很齐全,以至于站不下太多人,约莫四五个人就显得拥挤。
索性合作洽谈的很愉快,下午我们就开始着手合同事项。
决定来这家公司考虑不到三天,因为可以做自己工作上的主导者,想看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想看自己可以走多远,也想看自己能带来什么改变。
工作更加自由,也就需要更加自主,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所有的路都需要重新去寻找,每一个新的方向都可以去尝试,会迷路,会掉坑,也会有新发现。
生活中看到的总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能影响人的行为,我们习惯性相信表象,忘记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我们总是做着好像没错又没有什么改变的决定。
最近也一直想调整自己的写作状态,日更的这十来天还是会很不适应,于是静下来的时候就喜欢翻看自己去年写的东西。
去年经常加班,每天回到家都已经八九点,如果晚上有舞蹈课,回来差不多十点;
去年敲字的电脑还是2010年上大学的那台,可能是系统老化,经常死机十几分钟;
去年兼职着讲师,因为是兼讲,所有的课件备课都是在工作之余,偶尔要彻夜赶工。
日更的那些日子,历历在目,生活变得刻骨铭心,收获一场夜深人静时的安宁。
重新决定日更,仍然循着之前的节奏走着,事实证明:时间在走,环境在变,节奏也要跟着调整。
曾经习惯晚上开电脑敲字,不用去多想写的内容是好是坏,写的观点是对是错,因为这些字不过是自己当时的心境。
现在晚上开电脑敲字,已不再像从前那么干脆,会担心自己写的太差,会担心观点太偏激,会担心排版太丑,不堪入目。
于是就在这样的纠结中,磨叽了自己的时间,文字很匆忙,感情很骨感;
于是夜晚的时光也变得格外的专一,选题、写文、排版、更新发文;
于是原本的生活节奏也被打乱,一直在看的书还有两章在等待,一直在跳的操还有几节没去上。
选择了日更,却没有想清楚日更的意义,不过是做了一个决定,完成一件和从前一样的事情。
这些天当自己重新开始熬夜敲字,我就知道自己的方向错了。
可是习惯又在告诉我,曾经的你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你适应的很好。
走进一片雾里,我曾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因为前面有一盏特别亮的灯,我只看的到光,却看不到终点。
向着光源,我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摔跤,但我终究在走别人走过的路。
走着走着突然好奇旁边突然生起的一丝火光,突然就想改变方向,想做那个拾柴人,试着自己照亮自己的路。
跳出自己的惯有思维,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活法。
世界在变,你还是你,寻着踪迹,不会太差,却也没能太好。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你看到的世界和你过着的世界,过着的最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