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改完一套试卷已经十一点多,看着参差不齐的成绩又生出一份焦虑。洗漱完毕,上床简书,呵欠上来的时候,手机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自然对考试生出苦大仇深之意。
就一个人想象了一下如果没有考试的美好。后来睡意袭上来,渐渐赖到被窝里,手机打脸的时候,不得不缴“机”向睡神投降了……
说是困,没完成《假如没有考试》,现在想来也可能是词穷。
这是今天下午语文考试,已经交卷的他们一起来围观还没交卷的她。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不是能看出考试也不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
考试促进学习,考试成就自我,考试中感受到你追我赶的快乐……
怕的其实不是考试,怕的是因考试衍生出来的负面情绪。
有些在学习中能够快乐,在考试中却得不到肯定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散失那一点最后的快乐。
今天改到CHHX、PR的试卷,默写题十分能拿个八分,觉得他们真不容易,最近真的很用力。想象不到,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实力的差距,担心考试的磨折会耗尽他们这难得的热情。心疼他们,我不想考试。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用剧场效应来比喻当下的教育生态,特别形象。剧场里,本来大家都可以坐在位子上舒服地看电影,有一个违规者,他站起来站到椅子上,发现看舞台更清晰,结果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等电影散场的时候,累得要命。也只是看了一场电影。
我们在办公室聊天,时常说我们读书的时候。整天在外面疯,上课听一下,就完全OK,哪有现在这么多作业啊。
那天生物老师跟我说,某些班早读提前到,到了背地理生物,我们班没安排时间背,这样干靠,哪能考出成绩?
学校制定早读到校时间,如果再往前提,小朋友们得几点就要起床啊?我们在师范读书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一切不都应该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么?
记得那年中考,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怕老爸担心,每场考试下来,都会对考场外等候的老爸报之以一笑。最后一场考试之前,我却哭了。
那天早上,我将所有的东西收拾好,准备考试一结束就回家。就在我坐在那里,静静等待的时候,看到周围同学们都还在忙着看书,我突然就慌了急了,然后眼泪就掉下来。
有那样穷追猛打考试的他们,我不想考试。
昨天,地理老师又来找我抢课,并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的担忧。我问他,课堂上互动情况。他说,课堂互动好,小朋友们好,课堂氛围特别好。英语老师、政治老师也这样说。这样就够了,能享受到教育的过程,三年后的结果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三千米跑,开始跑得快的不一定是最先到达终点的。这样的短程考量,并不是实力的真实反馈。我不想考试,可能还是在担心自己,面对结果时,做不到成败不惊宠辱偕忘吧。
最近做的试卷里有一篇阅读理解《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说的是老爸渐渐老了,在岁月面前认了输,而“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担当的责任,对爸爸像一株干枯植物一样矮下去有一种感伤。文是好文,读得我心潮澎湃;题也是好题,某一年的中考试题,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小朋友们毕竟才七年级,满试卷上都没看到他们理解那种感伤。
这正是我烦躁的原因,考试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初一到初三,试卷同一个难度系数,比起小学语文,都是怎一个难字了得。有时候甚至讲究章法的初三议论文阅读,比起初一哲理类或借景抒情类的现代文阅读更好做。
我一直在不紧不慢地训练他们每日一朗读、写字帖、写日记、写随笔,但最近却不得不改变节奏,训练考试答题技巧。
每临大事有静气,每临大考也应有。羡慕那些在考试面前能不动声色的同事们,这份从容,让我觉得,我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