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请黑人吃炸鸡是歧视?这个问题是,在看电影《绿皮书》时内心冒出的问号,因此我今天重新看完一遍,再搜索了资料,揭开了我内心的疑问,请黑人吃炸鸡,直至现在都容易被认为是歧视行为。
这段文字摘自《请黑人吃炸鸡是歧视》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南方的奴隶被禁止拥有猪或牛,但他们可以养鸡,因为当时认为这种动物无关紧要所以不需要禁止,再加上鸡肉相当美味,不管是奴隶或主人都很爱。但不幸的是,吃炸鸡却变成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19世纪有作家说:「黑人离开炸鸡就会死。」1915年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有个场景刻意表现出黑人当选官员的「危险」,描绘一群黑人吵闹贪婪吃炸鸡的样子。南北战争期间,维吉尼亚州有些黑人女性会在火车上贩卖炸鸡赚钱。后来南方的吉姆克劳法禁止黑人在大多数的餐厅吃饭(直到60年代才解除),所以经常见到他们旅行时用放有蜡纸的鞋盒装着炸鸡,毕竟炸鸡不需要冷藏、坐车时也方便食用。
而且不仅是炸鸡,请黑人吃西瓜也会是歧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喜爱吃西瓜的黑人,竟成为了南方奴隶主嘲笑的对象,认为他们是一群只知道在农田里啃西瓜的懒货和蠢货,并因此宣称他们不配获得自由。
在一篇2013年美国《赫芬顿邮报》刊登的文章里,一位黑人作者就讲述了他的一个常驻亚洲的朋友有一次与他一起去巴西旅游时提出请他喝西瓜汁,当时他的内心就闪过了一丝的不悦,并伴随而来了突然的“冷场”。(原文链接请点击别请黑人吃西瓜)
歧视的背后,是文化里的潜意识
可能这种事情让我们匪夷所思,其实换个角度理解,为什么喜欢送礼的国人,绝不能送一个东西,那就是送钟,谐音但是在美国它只是一个竞技,这个有点像,中国大家都喜欢送礼,但是你送礼不能送钟,因为在中文里钟和终是谐音,送钟等于诅咒短命。
据说渔民与海兵都有个传统,煎鱼的时候,只能煎半面,不能翻面,因为翻面的隐喻就是有翻船的可能。
而离我们更近的春节习俗,也是如此。有些地方,除夕前要包好饺子,否则年夜饭宁可不吃饺子;年夜饭的鱼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吃了就没有财富;还有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板等等。
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有这个文化里的潜规则,那么在交流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避免产生歧义。例如,之前有位朋友,带着女朋友上门时,男方没有给红包,女方和女方家属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她们当地的习俗,上门就要包红包。虽然看上去是小事情,男方家属补包红包就没事了,但是这背后会产生歧义。男方家属可能会觉得,我们这里没这习俗,甚至有些地方是女方上门给红包的,结果我们还贴了钱。而女方家属则认为,怎么红包这个事情,还需要我来说,这也太不懂行了,是不是假装不知道呢?
所以,不论任何关系的构建,前提都要了解彼此文化的潜规则,因为人是自恋的,不会把所有话都说清楚,否则显得自己没水平,就得让对方猜。但是人怎么可能都猜的准呢?就会导致我之炸鸡,你之歧视。
那么如何避免呢?其实就很简单,提前虚心的问清楚,坦诚坦白的解决这个问题,把自己的那份自恋放下。回到请黑人朋友喝西瓜汁的例子里,就得提前说,我听说在你们的文化里,西瓜可能带有歧视,但是这里的西瓜汁很不错,如果你介意的话,我们喝其他也可以,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们就一起喝,看你觉得如何?
如果有了这么简短的话,定义了彼此的边界,那么之后哪怕产生误会,都能够很快的消除。所以坦白就是解决彼此顾虑,最好也最简单的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