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长孙晟•上---史上第一“外间”
小武连连点头,认真道:“赵高终于死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应该算是历史上能力最强大的间谍了!他不但完成了颠覆秦朝的‘使命’,而且‘伪装’能力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千载之后,也仍然没几个人知道,赵高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内间!”
八角点了点头,道:“作为‘史上第一内间’,赵高的功效之强,古往今来没谁能与他并肩!但如果一定要说有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的话,也只有号称‘史上第一外间’的、南北朝末期直到隋朝的长孙晟了。”
“这两个间谍都是个人能力爆棚,绝非简单的情报人员!不过说到个人结局,还是长孙晟比较完美。如果一定要评比间谍创造之‘神话’,可能长孙晟更加名实相符!”
小武兴奋不已,忙道:“那还请你介绍一下长孙晟的事迹!”
八角微微一笑,捋须道:“首先,介绍一下长孙晟的出身。他是个鲜卑人,祖上可追溯到北魏王朝的太师。按照北魏时期汉化的姓氏对照表,长孙之姓是由北魏王室的拓跋之姓改过来的,所以出身尊贵。”
“按北魏孝文帝公布的标准汉化法,‘拓跋’之姓本应改为‘元’---但那是指旁系而言的;王室的长子、长孙这一正系不必改,就称为‘长孙’氏。可见长孙氏在北朝的血统之尊贵。”
“所以,在汉与鲜卑史诗般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一脉相承的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王朝里,长孙氏一直是勋贵大臣。”
图表8鲜卑大姓汉化姓氏(部分)对照表
小武翘起大拇指,微笑道:“我记得长孙晟的儿女在唐朝也是大大有名!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无垢!以及宰相长孙无忌!”
八角点头笑道:“你记得就好。不过在北周之时,长孙晟并没有多么高的地位。他只是一个以自身的文才和武功出头的年轻人---其它贵族子弟都不是他的对手。”
“即便如此,长孙晟在京师的年轻人中也不是很出彩,18岁起也就担当了一个皇家卫士。不过,当时被封为随国公的杨坚认识了他,对长孙晟含而不露的文才、武功啧啧称奇。”
小武点头笑道:“幸好有后来的隋文帝杨坚赏识了这块璞玉!”
八角捋须道:“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有一个赐婚突厥可汗的机会。长孙晟被委任赴突厥赐婚副使,便跟随正使汝南公宇文神庆、一同护送芳龄17岁的公主宇文千金北去。”
“当时在突厥、北周之间有个习俗,双方互派使者的时候,往往会精选骁勇之士,到对方领地之后更会出力表现,以彰显本国之强大。北周之所以挑选武功不弱的长孙晟前去、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以免宇文神庆丢了威风。”
小武大笑道:“原来如此。派出的正使倒也罢了,副使却一定要能打才行!”
八角微笑道:“结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对北周的其它使者及随从都轻视不礼,唯独喜欢长孙晟的风格。长孙晟因此留在了大漠长达一年之久,还经常与突厥贵族一同游猎,故深知大草原的山川地形、以及突厥的内部虚实。”
“一天,草原上空正好盘旋着两只雕在抢一块肉,于是沙钵略可汗给了长孙晟两支箭、让他去射雕。结果长孙晟只是一箭、就把两只雕都射下来了---这就是‘一箭双雕’的由来。沙钵略大喜,随即指示亲随子弟们都要接近长孙晟、向他学习射箭的技艺精髓。”
小武诧异道:“长孙晟武艺超群、而且善于结交草原朋友,这我了解了---然而突厥人不觉得这个‘外国人’可能会是一个威胁吗?”
八角笑道:“这要从突厥人的特征说起了。突厥原本是阿尔泰山(金山、新疆北界)一带的游牧民族,人数并不是很多。抓住大草原前任霸主鲜卑部族大举南下的空当,突厥阿史那王族率领部众、尽可能地填补了北方的空白。在本族人数和实力有限的前提下,突厥人迅速崛起是因为其文化中有两个独特的秘方。”
“其一是‘多头统治’:突厥在大可汗外又设立了许多小可汗。每个可汗都可以分别征服自己的领土、统领自己的臣民---当然小可汗应当听从大可汗的意旨,只是这一点并不很牢靠。”
“其二是‘同化政策’:每一位可汗都会将自己征服的其它部族,倾向于转化为自己人、或者说突厥人。这就是突厥民族的人数骤然变多、并且能够统治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里海的广大区域的秘诀。”
图表9阿史那突厥全盛版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多头’与‘同化’两大秘诀!”
八角点头捋须微笑道:“所谓优点即缺点---突厥沙钵略大可汗的统治并不稳固。事实上,宇文千金北上之时,原本以为会嫁给上一任的大可汗---佗钵可汗;然而公主还没到,向北周求婚的佗钵可汗已经过世了。”
“不过按照佗钵可汗的遗嘱,他的侄儿阿波应该继任大可汗---因为佗钵的大可汗之位传自于兄长、也就是阿波的父亲。但突厥勋贵们多数反对阿波,却拥立了佗钵之子庵逻为大可汗。”
小武皱眉道:“突厥的内情这么复杂?”
八角哂笑道:“部落联盟一向势力复杂,这就是突厥版图快速扩张带来的副作用。于是,不甘心大可汗一位旁落的阿波率兵攻打庵逻。”
“然而,庵逻的权力欲并不是很强,也不愿跟阿波打生打死。但是他又不能背弃拥戴自己的势力,于是就让位给了另一个堂哥---沙钵略。沙钵略的人望相对较高,此时也是拥护阿波和庵逻的两股势力唯一能够共同接受的人---这样,才让他搞平衡、捡漏当上了突厥的大可汗。”
小武叹息道:“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你说沙钵略的统治不稳呀。”
八角大袖一挥,甩出了一张突厥阿史那王族的简表,大致包括了从北周到隋朝时期的主要突厥可汗。小武一瞧发现,果然数量不少---仅仅37年间就有8位突厥可汗,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得花时间慢慢理清。
图表10阿史那突厥“四面可汗”时期
【公元581-602年】
只听得八角笑道:“为了和稀泥、缓和内部矛盾,沙钵略同时册封了‘四面可汗’---除了原本就负责西面战事、正在攻打东罗马帝国和克里米亚半岛的达头可汗,自己同阿波、庵逻等另三股势力就成为了其它三面可汗。”
“这种四面可汗并立的模式,意味着突厥人同时拥有四位领导,故可以同时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凶猛扩张、开疆拓土。”
小武讶道:“原来,四面可汗的意思、就是一个可汗负责一面?”
八角点头捋须呵呵笑道:“连大小可汗都可以有许多个---这种兵强马壮即为汗的突厥模式,也使得阿史那王族的诸多干将、无不使尽浑身解数结连属于自己的势力。”
“所以沙钵略拉拢长孙晟、想把这个才干卓著的北周人转化为自己的部众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沙钵略之弟莫何见长孙晟神勇,暗地里也派儿子染干去结交他,且不让其兄知晓。”
小武如醍醐灌顶,激动道:“原来是这样,我也了解突厥形势了!难怪当时除了长孙晟,没有谁了解北方的形势、突厥的内情!”转念又道:“可是这样的话,长孙晟又怎么离开大草原呢?”
八角微微一笑,道:“突厥的内部剧变刚刚结束、四面可汗瓜分了势力范围;北周也马上接力发生了内部剧变---千金公主刚嫁给了沙钵略可汗没几个月,杨坚就篡位建立了隋朝,并且几乎屠光了北周的宇文王室(581年)。”
“于是沙钵略打着为夫人出气的名义,召集突厥诸路人马趁火打劫,谋划多路大军南下、伐灭隋朝。就算灭不了隋,也要大捞一把。”
“其实沙钵略汗迫切需要这场战争---他掌权未久、难以服众,若能统领突厥人马,在南征中获得许多好处,大可汗之位自然就坐稳了。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晟自请南下,说要趁隋朝尚不稳定、打探其中破绽。沙钵略汗当然需要南方的内应,欣然准许长孙晟离开。”
小武恍然道:“原来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晟才结束了一年的草原生涯,回到杨坚那里。”
八角笑道:“长孙晟的伪装能力十分了得。无论是沙钵略还是宇文千金,都认为他会忠于北周王朝乃至突厥;然而实际上他却忠于隋文帝杨坚。一见到杨坚,长孙晟立即痛陈突厥将大举南下的紧迫性,请皇帝抓紧备战。”
“隋文帝杨坚非常信任这个‘外间’,随即改变了攻打陈朝的策略。原本在长江一线集结、时刻准备伐陈的军队改为‘军事演习’---连续几年,一到农忙时刻,隋军就假装要伐陈;等陈朝发出总动员令、百姓拿起武器准备抗隋的时候,隋军又撤退了。”
“这种战略性的佯攻一石三鸟:一则耽误了陈朝的农时,致使饥荒出现;二则令陈朝忙于抵抗,却忽略了隋军的主战场在北方,失去了与突厥夹击隋朝的时机;三则为隋军将来的伐陈做准备,陈朝军民看多了对方的佯攻,不免麻痹大意,认为对方不会大举伐陈。”
小武倒吸了一口气,思索道:“果然厉害!然而这也说明,隋文帝杨坚心中的主攻方向原本是南面的陈朝---不然演戏也不可能那么像!”
八角笑道:“不错。但是按长孙晟的建议,杨坚马上把主攻方向调整为北方---开始修筑长城了!当然这根本来不及---隋开皇二年(582年)二月杨坚下令撤回伐陈军队,四月突厥大军就分三路南下、共计40万军队突入长城。”
“此战令隋朝领教了突厥的强大。东线幽州战场失利---还在其次,西线的沙钵略可汗和达头可汗两军锐不可当,一举扫荡了武威、兰州、天水、延安等地。整个甘肃和半个陕西失守,长安危急---这还是在隋军有准备的情况下。”
小武吐了一口气,惊道:“那这样子还怎么翻盘呢?”
八角微笑道:“不要紧,长孙晟自有办法。西线的突厥军队虽已取得了不少胜果,想再进一步却也很难---数十万隋军被布置在延安到长安之间的防线上。”
“所以双方进行了火线谈判。只是突厥的主帅并不在一个大营之内,这就有了被离间的空间。简单地说,隋文帝对达头可汗十分尊敬,派遣的使者级别最高,并赠送狼头大纛(旗)---致突厥王者的最高礼仪!”
“待达头可汗派人回访之时,又安排其使者在沙钵略可汗使者的位置之上---这成功地勾起了他的虚荣心。达头比另外三面可汗高一个辈分(乃是他们叔父),本就是老资格、实力派;何况他的领地在西面---攻打里海和黑海一带才有实际好处,攻打隋朝则纯属为他人做嫁衣裳。”
小武忖道:“尊重达头可汗,就显得漠视了沙钵略可汗?这样做可以挑拨他二人的关系?”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由于防卫长安的隋军数量很多,达头可汗又拒绝继续南下与隋决战;沙钵略可汗十分不安,却也不愿单独南下去啃硬骨头。是故双方继续处于僵持态势。”
“在这个时候,长孙晟又通过熟人---莫何的儿子染干、传递了另一个假消息---阿波可汗因为负责北面,先前就拒绝南下、没有参加联军;此时悄悄地放纵铁勒部族(突厥以北)南下,偷袭沙钵略的老营。”
“沙钵略原本就在担心这事儿(毕竟大可汗之位本来应该属于阿波),一听到流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他连忙撤军北归、回头去找阿波算账。”
小武艳羡道:“长孙晟好一套连环计,终于让突厥撤军了!”
八角哂道:“这算什么?不过刚开始罢了。第二年,隋文帝又用长孙晟之计,在修缮长城的同时,抓住时机反攻突厥。”
隋军采用了分道进攻、主打凉州的方略。之所以反守为攻,并非因为隋军的能力在一年中发生了质变,而是因为长孙晟的一纸上书。”
小武连忙翻看八角随手抛出的一张《长孙晟平突厥之策》,一边听八角侃侃而言:“首先,此策思想非常务实:不平突厥、则隋朝不稳;大举讨伐、又时机未到。”
“不过,突厥的沙钵略大可汗(摄图)当前面对三个危机:一是达头可汗(玷厥)不服,矛盾扩大后必会独立---后来西突厥果然分裂出突厥汗国之外。二是其弟处罗侯很有心计,并得部众之人心,故兄弟之间彼此疑忌---日后处罗侯成为莫何可汗,其父子果然与沙钵略父子长期内斗。三是阿波可汗(大逻便)常首鼠两端,既想反叛沙钵略,但又瞻前顾后。”
小武想了想,紧皱眉头道:“这就奇怪了。长孙晟是了解突厥的内部矛盾没错,但他不也说伐突厥的时机未到吗?为什么刚过了一年,隋军就反攻了?”
八角呵呵大笑,道:“长孙晟对付突厥的基本方针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已经把打击面缩小到一股势力上头---就是沙钵略大可汗。至于其它的可汗,能拉拢的拉拢、能威慑的威慑,且要造势让他们同沙钵略相敌对。那么等十几年后再全力讨伐突厥,必可‘一战而空其国’!”
“隋朝虽然没有将长孙晟的计划贯彻到底,然而紧随其后的唐朝正是这样做的!从对天下全局的战略效果来看,长孙晟此封上书的历史价值、更远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