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个年轻人离别了母亲,来到深山,想要拜活菩萨以修得正果。
路上他向一个老和尚问路。寒暄之际,年轻人说明动机,并问老和尚哪里有得道的菩萨。
老和尚打量了一下年轻人,缓缓地说:“与其去找菩萨,还不如去找佛。”
年轻人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那么请问哪里有佛呢?”老和尚说:“你现在回家去,在路上有个人会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来接你,记住,那个人就是佛。”
年轻人拜谢了老和尚,开始启程回家,路上不停地留意着老和尚说的那个人,可是快到家里时,也没见到。
年轻人又气又悔,以为是老和尚欺骗了他,他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他灰心丧气地抬手拍门。
他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连灯也来不及点着就去开门,慌乱中连鞋子都穿反了。年轻人看到母亲凌乱的样子,不禁热泪盈眶,心里也立即领悟了。
2
看完这则故事,不仅问自己:爱父母吗?答案是肯定的。
可是仔细想想,父母的爱总是比我们对他们的爱,更多更厚重更伟大!为什么?是我们对他们爱的不够深吗?绝对不是。
对父母的爱,即使他们早已与世长辞,我们依然爱着,并且爱的更加深远。那为什么总是觉得我们亏欠父母太多呢,我们的爱到底还缺少些什么呢?
3
记得小时候,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教师,姊妹四人。
奶奶去世的早,爷爷体弱多病,孩子多,没有帮手,母亲不得不辞去工作,侍弄家里十几亩地的庄稼,照顾我们。
父亲是“老三届”,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工作之余,很多的农活等他去干。从小读书,握笔杆子的他,就这样勉强维持着这个家。
父母认定了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是改变家庭和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
不顾家里亲戚和乡亲们的劝阻,甚至是讥讽,父母兀自坚定自己的信念,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我们上学。
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九岁时我就在外地求学,寄宿在别人家里,初中、高中更是一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从学校回家一次,那时候,我们姐妹只要能够有机会凑在一起,大家精神上互相激励,以取得好的成绩,给父母带来自豪,作为我们能够给予父母最大的回报。
虽然少小离家,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但是父母的爱却没有远离。
艰苦的生活,锻炼出我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品行,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给予我们无尽奋发向上的力量。
4
前几日,母亲病了。看到病床上的她,昔日的神采奕奕,雷厉风行,果断干练已不在,岁月留给她的是满脸的皱纹,灰白的头发,一身的病痛,还有一根颤颤巍巍的拐杖。
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母亲看到孩子们围绕膝下,露出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孔子的门生曾子说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扪心自问,自己真正能做到的哪些呢?
读书时,专注于学业,工作后,专注于业绩,恋爱后,专注于爱人,结婚有孩子后,又不得不专注于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成为冠冕堂皇的托词和借口。
虽然父母都能理解和支持,但是自己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又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去关注父母的内心,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渴望与需求?
自己也曾一次次许下“孝”的心愿,等到自己可以衣食无忧,事业有成便可以从容尽孝,可惜却忘却了人生的短暂,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记了世上有永远无法偿还的恩情。
5
世上有些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可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等待。
当你想带他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的腿脚已不灵便;当你想带他们吃一顿饕餮盛宴,他们已没有了往日的胃口。
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什么锦衣玉食,不是什么荣华富贵,他们需要的不多,就是孩子能经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家常便饭,谈谈工作,说说生活,减少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父母在尚知来处;父母亡,只知归途!趁父母还健在,赶快行动起来,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了!”
世上唯有孝顺不能等待!想到这,泪已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