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在5岁的小婉婷眼里,正月十三,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从清晨开始,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女人们忙着拿出家里的锅碗瓢盆,洗洗涮涮,男人们杀鸡宰羊,预备着一天的伙食。
小婉婷穿着红艳艳的新衣服,在忙碌的大人中间穿来穿去,手里的皮球不时被抛到半空,降落时与锅碗瓢盆碰撞出乒乒乓乓的动静。
这一天,她就算再调皮,大人都不会发脾气。
她的舅舅盛新民,却是一身的风尘,昨晚刚跟客户谈完生意,一早就从北京匆匆赶来,“春节可以不回家,正月十三必须回来,所有蒋家村的人,这一天都会呆在家里”。
村口爆竹的声响惊天动地,“猛将出来了!”盛新民站在院外,已经搭起的香案,开始点烛供香。
一支敲锣打鼓的队伍向村里徐徐走来,走在最前的壮小伙,手持一面杏黄大旗,英武的猛将坐像,由四位壮汉抬着,紧随其后,敲锣的、打腰鼓的、舞连厢的队伍将入村的甬道挤得满满当当。
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上了香案,一家之主领着老老小小,在队伍通过的时候,向猛将坐像供香、礼拜。
“村里每个组都会抬着猛将出来游行”,盛新民说,蒋家村的人最看重正月十三抬猛将的习俗,几乎是家家出钱、人人参与,比过年还要热闹。
抬猛将,是苏州太湖区域的民俗,尤以胥口镇蒋家村最为浓郁、原汁原味,目前已被列入苏州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文献记载,猛将是驱蝗神,清代官府曾将他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但在苏州民间,猛将不止于驱蝗,农民祈求驱除农作物病虫害,一年都风调雨顺;渔民祈求鱼虾满仓、风平浪静;蚕农则祈求蚕花茂盛,年年都有好收成。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猛将是一位热心为民、有求必应的保护神。
五六支抬猛将队伍穿村而过,已近中午,热闹逐渐散去,猛将坐像被安放在村内的晒场。午饭过后,陆陆续续有村里老少前来请香、拜谒,而后将香烛供奉至边上的猛将堂。
人越来越多,不单单是蒋家村的村民,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将这个平日宁静的村庄,营造成一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断的庙会。
下午,照例是村里各个组依次抬着猛将游行。与游客们忙着四处照相留影不同,蒋家村的大人们,都开始为晚宴忙碌,这一天,各家都会有亲友登门,大锅灶上炖着猪羊鱼肉,各色冷盘、成箱的酒,依次摆上台面。
孩子们则聚集在猛将台前,趁着大人们忙碌顾暇不过,拾起台上的锣鼓,有模有样地敲打起来。一个下午,孩子们敲锣打鼓声不曾停歇,你刚放下,他又抢起来,却不闻大人们呵斥一声。
或许,这种对孩子的“放任”,就是蒋家村人留住传统、延续传统血脉的一种潜移默化。
天将将暗下来的时候,我被好几家村人拉进屋里。酒席已经开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宾朋满座。
这一天,好客的蒋家村人,会把每一位前来轧闹猛的客人请到家里,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坐在一桌就是一家人,倒上一碗酒,夹上一块乡土味浓郁的农家菜,祝福的话语不断。
“就是要闹猛,闹猛才预示着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如果客人不好意思,主人倒更像失了面子,一个劲地劝客人,“放开了喝,放开了吃!”
晚饭过后,全天活动最精彩的部分——“抢猛将”正式开始。
不论气候如何,抬猛将的壮汉们都必须赤膊上阵,还要分成几组抢猛将坐像,抢到的一组才有资格抬着坐像在村里跑上几圈。
虽已入春,但入夜后的气温却在零度以下,准备抢猛将的壮汉们已经脱去了上衣,人群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这热烈的气氛,竟将壮汉们烘出了一身的汗。
晚上8点,领队一声吆喝,伴着手里的锣鼓铿锵响起,8个精壮的大汉迅速跟上,他们抬起猛将坐像,风驰电骋般向前、向前,穿越原本拥堵又迅速向两侧后退的人墙,眨眼间,消失在了村巷的尽头。
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剩下目瞪口呆的游客,久久才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直到看完了几次抢猛将的前后过程,我才大略清楚:每次抢猛将,前头始终有一位赤膊的壮汉敲锣开道,后面抬坐像的大汉,口中不停呐喊有节奏的号子,风一样地奔跑,即使在经过狭窄的弯路时,也丝毫不减速。
大汉们抬着猛将绕村跑一圈大概3分钟,每组要奔跑三圈,再由下一组接力继续。活动的最后,壮汉们还把猛将坐像抛向空中,然后稳稳接住,才算最终圆满。
当人群逐渐散去,村庄再次回归宁静的时候,在盛新民家的晒台上,小婉婷拍着小手,嘴里奶声奶气地喊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这是一个祈求丰收、安详的节日。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都敬猛将,这个习俗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盛新民点燃了一挂鞭炮,喜庆和祝福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