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根源之一来自于对自我不正确的反思,但凡对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稍有异常,私以为与我有关,便愿意询问缘由,奈何对方不说,不说便问,越问越不说,如此往复,致使落下你不懂事理,不谙人情的坏毛病。只是你可知,心细如我,我不是对谁都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
过往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如果你真想了解一个人,你应该先通过他的过去,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美好的童年,却或多或少都在每个人心底放着一只怪兽。原生家庭带给我太多隐藏的无安全感,那个时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被我假想为父母亲不要我了,童年的梦里总是看到有人把母亲带走了,把我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好像我生来就没有人爱。也许小时候做一个开朗乐观认真学习的孩子,大概是因为只有那样才会被大人认可,会得到关心和爱。懂事很早,早到那个时候不会撒娇,只会用倔强的脾气赌气发蛮劲,换来父亲一顿顿狠抽,在夏日的夜晚,我跑过村子的条条马路,被父亲手上的竹条追着赶着。我心里知道父亲打我,是因为气我,等父亲消气了,母亲会过来哄我。那个时候最害怕母亲跟我冷战,只要她一稍微不说话,我反而会收起自己的脾气,不管她走去哪,我都会小心翼翼跟在后面,她如果还是不理我,我会弄出好大声响不得消停,恨不得她马上打我一顿把气消了。讨喜的年岁并不长久,8岁那年哥哥就把嫂子带回家了,家庭对我的教育大多是放养,任我自由成长,10岁的时候就离开家,踏上求学之路。 在这之后直到大学毕业对家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恩以及愧疚,物质的索取和经济的需求,这全都是最现实的考量。我盼着自己有出息,盼着自己不再成为谁的累赘。后来与家庭有关的记忆,是温馨的懂事的岁月静好的。
一件有趣的事:一个人的个性性格要么是照着原生家庭炮制,要么相异。情感关系毕竟不同于家庭关系,从原生家庭中所获得的大多是客观因素在起作用。可情感则不同了,这是自我主观性的选择。谈及初恋,给我留下的依然是无以言说的无安全感更甚是不自信。那个时候不懂爱,可是谁又懂呢?当周遭同样历经着叛逆期的同学已在家长关注中或悬崖勒马或更肆无忌惮时,我依然在放养中自我成长,任由着所谓的青春横冲直撞,喜欢一个人就去告诉这个人,冬夜的晚上借助床角和墙壁的倚靠,开始了漫长的写信之旅,好像是自导自演了一场虐恋。只是故事中的男同学一直都在我的假想中,他喜欢我或者他不喜欢我,为什么他不喜欢我也不告诉我,所以他是喜欢我的吧,是否他的前后同桌都是女孩子,他忘记我了吧......那种无尽的猜想与自我怀疑致使我在之后的人际关系中我潜意识很不自信,造就一种潜意识的悲观主义,问题一出现,我就觉得对方要离开我了,这包括友情、亲情以及之后的感情。我的一直也没有结论最后你还是不喜欢我的。你不喜欢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让我等了如果你也喜欢我,请你告诉我。如果日渐走偏了路,我自诩聪明、棱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