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教员于1937年7月所写,用以驳斥两种错误,分别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缺乏全面思考,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书中的部分概念和句子来处理现实问题,只有硬生生的理论而不结合实际。经验主义则只是根据自己极其有限的经验处理现实问题,不去学习甚至排斥新的理论,可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两种思想错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令广大同志深受其害而不自知。
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称“旧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但脱离了人的社会性,这样观察和思考问题,无法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更加强调物质的变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的作用,能够使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更加科学与全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从而了解自然现象、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无法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是片面的,一是由于剥削阶层歪曲社会历史,二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有了全面了解,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传播,使原为农耕社会的我们,也有了眼界的拓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开始在我们当中存在和发展。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如物质生产过程,科学实验过程等),其结果达到了人们所预期,认识才会被证实。然而人们想要使结果达到自己预期,则一定要使思想合于客观规律,如不合规律,则必然失败。如想要从普通石头里面炼出黄金,则不符合客观规律,结果必然不会达到预期。失败后,可从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使其合于客观规律,则可将失败转为胜利。将普通石头换作金矿石,结果将符合预期。辩证唯物主义将实践提到第一的位置,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没有实践,则没有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强调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赖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一个真理,不能依靠主观臆断,而是是要依客观的社会实践,根据实践结果判定,且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判定。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认识从实践开始,从实践中获得理论,还应回到实践中去。经实践获得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继续由实践升级理论。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良性循环。这里,教员引用了斯大林的话:“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员指出,“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起初往往只看到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例如到延安考察的前一两天,人们看到延安的地形、街道、房屋、群众行为,听到延安当地人的说话,这就是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亦为低级阶段,即第一印象。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感觉和印象的事物重复了很多次,人们的脑子里生出对事物认识的聚集和突变,即概念。到概念,已不再是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面,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升级为内部联系。概念与感觉,是本质的差异。由此渐进,便可使用推理的方法,产生合乎事理的结论。这个过程,人们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即为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认识阶段,亦为高级阶段。
认识发展到高级阶段并没有结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性质不同,但又不可相互分离,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统一。实践证明: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无法马上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用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用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现象问题和本质问题的解决,均离不开实践。躬身入局,方可查探规律,挖掘本质,从而解决根本问题。处封建社会,无法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预先认识帝国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等之所能够得出他们的理论,除了天才成分外,亲自参与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关键性条件。此为认识的第三阶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过程顺序看,感觉是第一步,社会实践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人们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唯理论”一派只承认理性的存在,不承认经验的存在,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感觉的经验靠不住,这一派的走向是“教条主义”。
另外,认识有待深化。如果只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没有理性认识,便是重复“经验论”的错误,这一派的走向是“经验主义”。
教员驳斥了以上两种错误,认为想要全面地反映整个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将足够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成理论的前提一是感觉到的材料足够丰富(非零碎不全)且合于实际(非错觉),二是对材料进行推理判断时,要复合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透过现象抽取本质。
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直接观察和参与事物,亲自接触到事物的现象,践行于事物之中,加以总结和思考,为直接认识。直接认识者形成文字、图案或影像,以各种技术手段传播,人们获得传播信息,为间接认识。想要获得真正的知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类坐享嗟来之食的心态是不可的,因为所获的传播信息可能与事实不符,另外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也存在片面和误解的可能。想要知道梨子什么味道,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吃一口。
两种阻力
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他们的认识停留在旧的阶段,看不到事物往前的变化,顽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脱离社会实践,企图把社会往后拉,开倒车。
思想超过实际的事也是常有的,他们把幻想当真理,把未来才可能实现的事情提前放在现在做,也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现实性。
结论
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时、知和行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尽。“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知行合一,相辅相成,像螺旋梯一样盘旋向上,这就是辩证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