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旧稿』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我教《失街亭》的一点收获
文 /酒中张志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滔滔不绝地把知识点和授课内容讲给学生听。偶尔的提问也是“是不是”“对不对”等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无效问题,结果造成学生思考能力差、主动性不强,课堂效率低。
我在讲《失街亭》时,围绕“失街亭,谁之过?”这个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上课,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国地形图,并作了简单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街亭在诸葛亮此次北伐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接下来,我开始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问题一:从图上看,街亭确实非常重要,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相关描写中看到街亭重要呢?
课堂回放:
生1:诸葛亮说:“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街亭是咽喉,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师:(板书“咽喉之路”,问)还有吗?
生1:从诸葛亮派兵也可以看出。
师:怎么派兵的?
生1:(读相关描写。)
师:一共有几路兵马?
生:三路。
师:(板书“三道防线”,问)还有吗?
生1低头读课文,寻找。
生2举手发言:我认为从司马懿探营的情形也能看出来。
师:好,司马懿怎么探营的?
生2:(读课文相关描写)
师:司马父子先后探营,说明他们对街亭也是……
“志在必得”,很多学生在下面喊。
师:(笑)(板书“司马探营”)由此看来,街亭真是一个——两家必争之地。(板书“两家必争”)
问题二:街亭如此重要,那么街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如上引导,学生很快得到结论:1、“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孔明语)2、山僻之处,只侧面一山,四面皆不相连。(马谡、王平所见)
问题三:街亭如此重要,又极为难守,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派一个怎么样的人去守?
课堂回放:
生3:我会派一个我信任的人去守。
师:(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接着问)那么,怎样的人会是你比较信任的呢?
生3:和我关系好的人。
师:(这个回答更让我失望,看来我的引导有问题,接着引导)如果和你关系最好的人是一个只会吟诗作赋、不会打仗,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你会派他去吗?
全班在下面喊:“不会”。
生3:哦,我会派一个勇敢、能打仗,哦……(停顿)还要有谋略的人。
师:对,应该派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而不应该靠亲疏远近来选择(板书“有勇有谋”)。诸葛亮派了谁呢?
生:(异口同声)马谡。
问题四:马谡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吗?
如上引导,通过对马谡到街亭后“三笑”和被围山后的狼狈的分析,得出马谡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拘泥兵法、言过其实、独断专行、不堪大用的人。
问题五:看来马谡是不能守街亭的,那么,诸葛亮帐下还有没有其他的人,这些人中有没有有勇有谋,能守街亭的人呢?
课堂回放:
师:大家先看有没有其他的将领?
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但总结起来答案较统一,老师板书:王平、魏延、高翔、赵云。
师: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四人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派谁去守街亭?要找出理由。讨论的过程中要有人记录,还要选出最后发言的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不时加入小组点拨。五分钟后,组织同学坐好。
师:刚才的讨论很热烈,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最佳人选。哪一组先给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有四人举手。其他组采取观望态度。
师:(指其中一个举手的同学)你们组先说。
生4: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派赵云去,因为:1、赵云是蜀国的长胜将军,从来没打过败仗。2、从课文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最后撤退的时候赵云斩将立功,这是诸葛亮在街亭一战中的唯一一个胜仗,所以我们组派赵云去。
师:好,既能紧扣课本,又能联系课外知识,有理有据,方案可行。还有哪个组有不同意见?
同时站起两个人。我有点为难,问其中一个要派谁,回答是赵云,问另一个,回答是王平和魏延。
师:你们同时站起来让我很为难。但刚才赵云已经说过了,现在给王平和魏延一个机会好不好。(支持赵云的笑着坐下,另一个发言)
生5:我们组派王平和魏延。因为王平谨慎,魏延勇猛,王平可以守寨,魏延可以出去打仗。他们是最佳组合。
师:你们从什么地方看出王平谨慎和魏延勇猛的?
生5引述课文相关内容来做说明,较为全面。
师:看来这个方案也可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案?
又有几个同学站起来,其中一个没等我说就开始大声发言。其他组的同学略显不满,教室里略有点乱。但我没有干涉。发言的同学继续发言。
生6:我们组选赵云和王平,因为王平谨慎,赵云也谨慎,而且能打,他们在一起是最保险的。
师:其他人组合为什么就不保险了?
学生没来得及回答,下课铃响。我赶快总结,结束。
师:好了,我们的讨论到此为止,可能很多同学还有更好的见解,但我们没时间听了,很可惜。总之,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完全有更好的选择,但却偏偏派了马谡,结果失了街亭,导致本次北伐失败。由此看来,失街亭是谁的过?
生:诸葛亮。
师:对,是诸葛亮用人不当的过(板书“用人不当”)。
本节课我以问带讲,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圆满完成了对“失街亭,谁之过”这一问题的探讨。但如果对《失街亭》的分析到此为止,还是显得单薄,所以,第二课时我又提了几个问题,力求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把握。现简述如下:
问题六:《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他到底有没有过人之处?
通过对课文中安排三道防线和最后撤兵的部署可见,诸葛亮能料敌如神,能全身而退。确有过人之处。
问题七: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派马谡呢?
1、 马谡也有过人之处,如平南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如北伐前的反间计。
2、马谡和王平的搭配也较为合理,且身后还有两道防线,只要马谡依孔明之言便可。只是没想到马谡只能做智囊团里的人,不能独挡一面,因他大局观念差,且不会和下属合作。
3、诸葛亮此时已无人可用。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且已年迈,又要做疑兵。疑兵之责非常人能胜任。王平,高翔等只是庸才。魏延又好大喜功,按诸葛亮之谨慎,不会喜欢,不会信任。
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用马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无奈之举。而正是马谡坏了他的大事。
英雄如诸葛亮者,要成一番大事尚且如此之难!最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失街亭》分析至此,留给我们的只有英雄无奈的悲凉。
回顾我对《失街亭》两课时的教学,也有失误,但基本上是成功的。而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我用七个有效的问题贯穿全篇,以问带讲,实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对文本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所以我认为: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