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主要探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到底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这与明天(准确地说已经到今天)要读书会要交流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不谋而合,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内容。
在作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思维能力、自我理解、同情、伦理道德、交流等排在比较前面,相反,科学、数学、技术等学科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上。当然,这并不意味学科教学不重要,而是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学科并不是我们在未来生活中唯一的需要。
在未来世界里,我们需要的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可以提供关于个人与世界的深刻见解,指导实际行动,培养道德态度和行为,而且有大量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掌握了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全局性理解;而不同学科的全局性理解又能支持和完善综合能力。
书中,作者列举了几种已知的21世纪必备的综合能力框架。
美国:最首要的重点是学生的成就,之下又分设为四大类别。
* 核心学科与21世纪相关主题。
* 学习创新的技能,包括创造与革新能力、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 信息、媒体与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沟通与交流素养。
* 生活与职业能力,包括主动性与自我引导能力、社会性与跨文化技能、领导力和责任感。
欧洲:提出四大主要目标——自我实现、积极的公民意识、社会凝聚力、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能力,然后又细分为八类的关键能力。
* 母语交流能力
* 外语交流能力
* 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
*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 学会学习
*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
*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
* 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
我们可以看见,美国与欧洲所制定的综合能力框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关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当然,二者之间也因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那么,这些能力在今天的传统教学中都能得以实现吗?
作者引用了托尼·瓦格纳在《全球成就鸿沟》中的观点,认为传统学校无法教授以下七个生存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而传统教育中还常忽视七个思维能力:控制冲动,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质疑、提出问题,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有幽默感。
也许有些人会不赞成作者的观点,但处于传统教育中的老师的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提到的这些能力在传统课堂中确实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正如“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一项,我就不能很好地在课堂里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因为甚至连我自己的这个能力都仍处在学习之中。虽然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提倡者们已经找到了将思维技能与具体学习内容相融合的途径,即通常所说的“浸入式”教学法,但我们在具体运用中仍然存在着大量只搞形式主义、只做表面功夫的错误做法。我们往往只是偶尔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利弊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者隔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开展一次批判性或创造性问题的讨论,这样一来,完全不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或者深入学习课程的内容,只能流于形式,停在肤浅的表面。
当然,在闯荡未来世界中,不仅需要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还需要对因果关系思考的能力。这点再一次给我已提醒,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地引导学生来进行深度思考,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了复杂的因果关系,能够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是探究当代世界的基础。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努力的还很多。但有限的教学空间里,我们需要巧妙地抽样教学,从而使得综合能力的学习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