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辞旧岁,祝福声里迎新年。
又是一年新年到,有人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于是我在思索年味是什么。
5岁的侄儿说年味就是过大年,穿新衣,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红包拿;
隔壁20来岁的小姑娘说年味是过年回家能和同学朋友聚一聚,吃个饭;
远嫁在外的妹妹说年味就是在外漂泊一年,带着老公孩子高高兴兴回娘家;
年三十还在值班的哥哥说年味就是吃上一口老妈包的饺子,陪着孩子们放烟花;
憨厚的老爸说年味就是一家人一起磕着瓜子,看着春晚,有说有笑;
从早到晚忙不停的老妈说年味就是你们几个都好好的,回来一起吃顿团圆饭;
三十好几还待字闺中的我说年味就是拖着行李箱回家发礼物时家人的那份喜悦和感动……
关于年味,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解读,不变的是那份爱与关怀 ,期盼与等待。
记得小时候五口人挤在一间小瓦房,贴上父亲买来红纸写的对联还有门神,放几挂鞭炮觉得喜气洋洋;穿上姨妈做的新衣服,领着爸妈给的压岁钱(虽然只有1元钱)高兴得不得了;杀掉养了一年的猪卖掉留上几斤肉就可以过一个肥年……“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孩提时的我们还真的是这样。
现在五口人变成十口人,我们也搬进了楼房,贴上买来的金光灿灿的对联,门神倒是不再贴了;穿上买来的新衣服,开始给爸妈发红包了;过年会提前好几天准备种美食,吃都吃不完……当我们成为大人才渐渐明白当年父母的心理。
只是我们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的变化添了些许的烦躁与抱怨:
过年的菜式年年相似,吃到腻;
春晚越来越不好看,看到烦;
七大姑八大姨不停唠叨,听到怕;
拜年拜来拜去,没意思……
其实在我们觉得烦躁,觉得没有年味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年味背后的真正含义:
一.等待与期盼
这是网络上的一张图片,33岁的归途与3岁的等待。3岁的儿子在寒风中站在路口等待33岁的父亲回家,父亲几经辗转再多辛苦也要回家与儿子与老父老母一起过年。这是一种关于爱的等待与期盼!
这张图片是三位老人用白发绣成的家书,父母日渐老去,每年的春节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过年是团聚的日子,也是年味的真正所在。
二.文化与传承
贴春联,备年货,三十包饺子,吃团圆饭,拜年,封红包,祭祖祈福等等是一种春节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爱的传承。家里父母准备的春节会很热闹,早早就开始准备,连办的菜肴都有讲究:鱼丸、肉丸、藕夹、全鱼等等一样不少,而我们这一辈很多东西都已经不会做了,像鱼丸等都没有传承下来。这也是年味缺失的一个原因。
在最后,我想说:年味并没有渐行渐远,它是中国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是老人与孩子的等待,是漂泊在外儿女的归心。它的形式也许有改变,有简化,但不变的是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团圆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