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内容颇为震撼。一般的文章都是写母爱的伟大,而这篇文章是批判母爱的。我承认母爱的确伟大,但同时也十分同意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她的批判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家庭很幸福,父母和谐,家庭融洽,也没有同胞姊妹与我争抢父母,父母性格的差异让我对他们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都很爱我,但因为性格的原因爱的方式并不相同,我下意识的选择了站在父亲一边。父亲心思细腻,优柔寡断,给我绝对的自由和空间,相信我对待事情的判断,而母亲骨子里的强势,表现于外在的急躁,对我的压制,使我本能的对她进行反抗。我知道母亲对我的爱一点不比父亲少,但我就是厌恶这种被压制的感觉,不在暴风骤雨中爆发就在暴风骤雨中灭亡,我想生存,便选择与母亲以抵抗的方式在暴风骤雨中爆发。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在自传《童年的许诺》中回忆他与母亲的生活,用委婉含蓄的字眼表达了“母爱”的意思。母爱来的太早太年轻,会让人对未来的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以为“爱”就是“被爱”,所有的奉献都是理所当然的。罗曼·加里有所顾忌,关于母爱的副作用,他只选择公布程度矫情的一部分。其实,有些母亲,包括我的母亲,一辈子都理所当然的相信,那个由自己分娩哺育倾尽全爱的小不点,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他们的灵魂自然是她国土的一部分。这些母亲的子宫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培育器皿,而是一个巨大而牢不可破的收纳箱,里面收纳的自然是孩子的一生。所谓的溺爱也不过如此,以一种看似神圣的方式保护着孩子,这种爱的感觉总是那么不对劲,说不出来,又无法抗拒。
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将母亲的形象剥去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她形成乖戾的母爱观。她在作品中不自觉的流露出人间无爱的苍凉哀音,缺少母爱的儿女们,则是“一级一级,通往没有光的所在”。母性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人性,是孩子对人性选择“信”与“不信”的理论来源。母亲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慰藉,那么,对人性,也就谈不上坚固的信任了。而母性一旦产生就毁灭和遮盖了其它人性的选择。
其实,分娩和哺育是一种最最缠绵的关系了。大概是因为母亲太热衷,太善于营造出一种“相依为命”的生存气息了,这几乎是每个母亲都具有的。她们能即刻创造出一个潮湿环形的空间,自产自销,源源不断的,爱是养活和维持着两个人的营养来源。如若孩子敏感到可以闻到那层潮湿又略带行为的气体时,立刻就会警觉而怨恨。我还在这层母性气团里汲取生存原料,一直到现在,从未觉得自己离开过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