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平头老百姓干到皇帝的,也就朱元璋和刘邦。唐高祖李渊则是从太原守备开始造反,开创了大唐基业。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东征西讨,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公园617年之前,有三支起义队伍实力较强,分别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以及杜伏威的义军。
李渊很早就远离了政治中心,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心知肚明。想造反,想要取得政权,就得有军队。但是皇上多疑,明目张胆的招募军队肯定不行,不要说招募军队,就是手握兵权都是威胁。他的计策就是装蠢,整日里“声色犬马”,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伺机而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就一个字——忍。哪怕心如刀绞,也要一忍再忍,等待时机的到来。
机会终究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公元617年,时机终于来到。突厥来犯,刘武周叛变,太原受到威胁。当然这只是借口,目的是为了征兵。大凡要造反当皇帝,第一的名正言顺,有合理的说辞;第二获取民心也很重要;第三就是要有武装力量。李渊假传圣旨征兵讨伐高丽,取得了民心。造反的名义当然不能是“推翻大隋”,因为李渊还不够强大。一旦祭出这面大旗,他就是最大的目标。起兵的名义当然是“尊隋”——“反杨广立代王”。
韬光养晦、隐忍,看来李渊、朱元璋们都差不多。还得有计谋。
彼时,突厥就在李渊的背后,如果隋朝大军前来讨伐,很可能会背腹受敌,自己的一点儿家底很快就灰飞烟灭。只有联合突厥,稳固后防,才能放心进攻。
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李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怀惠”就是给予对方一些恩惠,暂时的妥协于对方。对突厥实行怀惠,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威。
当然,李渊的谋略是成功的,行动也是成功的。有一个重要环节失败了,最终都是失败;而成功则需要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成功。自古以来成功者九牛一毛,失败者多如牛毛。历史从来都是成功者的历史,正所谓成王败寇。成功了,怎么说都有理;失败了,怎么说都不行。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李渊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当有人给他算命说“公骨法非常,比为人主”,从那时候起,坐上龙椅就是他唯一的目标了。虽然中间也曾动摇过,但最后都还是又一次坚定了起来。而他当时的先转则是兵力微弱,突厥是后患。采取的方案则是联合突厥,稳固后方。行动上则是率军进发长安,实现梦想。
GROW模型:目标(Goal):我们想做的事;现状(Reality):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方案(Options):我们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行动(WayForward):我们想采取的行动。
如果用GROW模型来分析的话,李渊的谋划还是非常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