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那时正给相国府盖大门,刚搭好椽子,曹操自己去检查,看完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杨修见了,立刻让人拆门,拆完说:“门中写个活,就是阔,魏王正是嫌门太宽阔了。”
有人送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点,在盖子上写了个“合”字让大家看,没人明白他什么意思,轮到杨修,他就吃了口奶酪,说:“主公让咱们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这两则小故事非常口语化,而且大家基本上都听过,其实不用翻译,那我为什么还要假模假式地翻译一遍呢?
答案是……为了凑字数!我聪明吗?可是杨修的结局告诉我们,耍小聪明是没有好下场的,还好在简书混更不会被谁宰掉。
回到主题,《世说》作者把这两则故事归入“捷悟”篇,这里的杨修表现得很有急才,但是并不算很有智慧,尤其没什么政治智慧,踩着领导表现自己,我怀疑罗贯中是不是受了这里的影响,才在《三国演义》里把杨修描写成一个恃才傲物、放肆轻狂的家伙,自作聪明,屡次触犯曹操忌讳,最后死于“惑乱军心”的一根鸡肋。
可真实的杨修不该是这样的。杨修出身弘农杨氏,他的祖辈中,高祖父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得罪奸臣被陷害,自杀明志,曾祖父杨秉弹劾弄权的宦官,皇帝迫于压力不得不听从,祖父杨赐拒绝跋扈将军梁冀征召,父亲杨彪忠心护卫汉献帝,与董卓、曹操针锋相对。这样的清正家风熏陶,杨修怎么会是个轻狂的浮浪才子?怎么会因为口舌之快招嫉?何况曹操胸襟也不会那么狭窄。
但他确实死于曹操之手。经前人总结,死因有很多条,比如他是袁术的外甥,注定会被杀了袁术的曹操猜忌;他搅和进了曹魏集团继承人们的上岗竞争,而且站错了队,给被放弃的曹植出谋划策;他受家庭影响忠于汉室,跟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政治立场天然对立……
呜呼哀哉,弘农杨家就此日渐衰落,不过,因为忠君爱国而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没来得及像其他世家一样因为腐朽而败亡,反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青史留名,可能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