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基本信息
内容概况:语言的力量无穷无尽,有时候我们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语言会有多伤人,这是一种无形的暴力。
因此,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沟通”,这一沟通方式致力于通过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使人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通过语言的力量,构建和谐充满爱的世界。
出版时间 :2009年
作者 :[美]马歇尔·卢森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02.评 价
豆瓣评分 8.4
微信读书评分 81.7
我的评分 4
(1-不推荐,2-纯粹了解,消遣打发时间,3-有一定价值,4-价值挺大,5-强烈推荐)
我认为书好的地方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1)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冲突,都源自于暴力沟通。了解暴力沟通有哪些,懂得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第二章)
2)是什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及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表达。(第一章,第三章至第六章)
3)怎么做:结合不同的场景,进一步探讨非暴力沟通的应用。(最后七章)
清晰的脉络,读起来还算轻松。不仅如此,本书除了分享沟通技巧的理论基础、实际案例外,还提供了相应的练习,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及应用非暴力沟通这一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
这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适应性广泛,适用于任何社交场所:
于个人而言,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交流、教育学习、夫妻关系、亲子互动、上班工作等,帮忙人们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
于社会而言,它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我认为书不好的地方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不知是出于翻译的语境关系,还是我个人认知的原因,我对书中列举的个别案例不太认可。一些沟通语句的示范,若放在现实生活的话,我感觉会有些别扭。
仅个人观点,此处就不列举具体案例了。
03.我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沟通过程中不存在冲突,以平和友好的方式进行交流,而非暴力。
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冲突,都源自于暴力沟通。那什么又是暴力沟通呢?
第一部分 暴力沟通
近年来,网络暴力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无意的举动,都易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而无辜躺枪,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这是沟通中常见的暴力表现——道德评判。
我们习惯性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衡量别人的对错,这符合我们大脑稳定性,简单省事。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不喜欢矛盾不一致性存在。为了避免内心的不喜欢,我们会把责任归于对方,以此获得内心的愉悦。
用自我标准评判对方,指责批评、辱骂贬低、贴标签等。忽略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暴力冲突极易引爆。
作者把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文学家艾青说,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
适当的比较,合理的竞争,推动进步;而过度的比较,容易产生负面的心理,如嫉妒、自卑、挫败感等。
因此,进行比较,也是异化沟通方式的一种。
我们的一生,无法避免比较,但我们要避免盲目片面的比较。
除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外,书中还列举了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共四种异化沟通方式。
这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都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求,不仅伤害他人的感情和心理,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和信任,给人以无形的暴力。
或许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因此学会正确的沟通尤为重要。
怎样才算是正确,有效的沟通呢?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第二部分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主要由四大因素组成——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不带评论的观察事实真相,清晰的表达内心的感受,感知内心的真正需求,并由此说出满足需求的请求。
■第一要素:观察——真实客观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对于所观察的事件,我们会习惯性地带上自我的主观意识。然而,不管是好的看法还是坏的看法,总会影响事件真实的判断。
就好比,你喜欢一个人时,这个人做什么事都是对的。当你讨厌一个人时,这个人做什么事都是错的。
所以,真实客观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并非简单易行。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因此,要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从表格中可以总结出,谈话过程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先具体表达观察的结果,再做出评论(即使带有评论也告知对方这些评论是“我认为”、“我担心”的)。
■所以,评论是带有主观意见,而观察则是事实存在。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观察:带“每次”“曾”等有具体依据的词语。
评论:带“总是”、“从不”等绝对化主观的词语。
混淆观察和评论:带“经常”和“很少”等广泛模棱两可的词语。
■第二要素:感受——清楚地表达感受,让沟通更顺畅
表达自己的感受,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生活中,妻子吐槽丈夫早出晚归而引起的争吵。
“你怎么又那么晚回来......是不是不想要这个家了......是不是不想见到我......是不是不爱我了”等等。
以上都是妻子因丈夫晚归揣测出来的想法,如果妻子能如实的跟丈夫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晚回家,我不开心,因为我很孤单。”比起以上揣测出来的想法,如实表达内心感受,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因此,要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是人直接、本能的反应,是内心真实的需求。
想法是对他人的判断,自我的评价,是带有揣测的。
其次,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会别人的感受,沟通才更顺畅。
书中列举的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
■第三要素:需求——感受的根源
客观陈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后,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
延伸上述妻子吐槽丈夫早出晚归的例子,妻子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后,说出自己真实的需求:“你晚回家,我很孤单,我需要你的陪伴。”
或许,含蓄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需要,尤其是个人需求被长期忽视的人,如全职妈妈,面对个人需求,总觉得难以启齿。
但比起被长期忽视需求、无法自然表达个人需求的痛苦,现在就冲破难以启齿的束缚,勇敢说出内心的需求,后者不是更轻松得多吗?
然,如果丈夫听到的是妻子揣测出来的想法:“你怎么又那么晚回来......是不是不想要这个家了......是不是不想见到我......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些不中听的话,丈夫会有什么反应呢?
根据书中的说法,会有以下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
“是啊,我太不应该了,因工作而忽略了你,我什么都做不好。”
这也是个人情绪成长的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2)指责他人
“我这么辛苦的工作,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家吗?我辛辛苦苦,却换来一顿抱怨,索性不要过了,省心省事。”
个人情绪成长的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物极必反,为第一阶段的自己感到憋屈,情绪爆发,向第一阶段的相反方向极端发展:对他人的事无动于衷,不愿为他人负责。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最近确实是比较忙,陪你的时间比较少。不过,听到你这么说,我很伤心。因为我这么努力的工作,是希望我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知道你一个人在家很孤单,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会尽量安排好工作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你。”
3)和4)两种反应,是个人情绪成长的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知乎高赞的一句话:“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是我们的价值观带来的。
例: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改: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而非对方)……”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人都不喜欢被责怪,把“对方”换位成“我”,会让对方更乐于倾听和接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第四要素:请求——根据需求,提出请求。
最后,了解需求后,提出具体且合理的请求。
具体:明确谈话目的,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合理:请求要合理,否则,让对方感到压力,不得不去做。这样的请求就会被看作是要求,是命令。
除此之外,我们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准确理解我们请求,我们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我的意思清楚吗?”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微信公众号:up的琐碎说(ID:up_jy518 )
————
琐碎事,细细说,细细品,细细悟......
一起读书,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