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盖面或者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属于心理学范畴。
通俗一点讲,就是之前的一个判断结果,影响了后续的判断,导致判断存在一定的失真。这个前面的结果,就是光环。
清醒地知道光环效应的存在,有利于我们对后续判断清醒认知。
书中例举了很多经典的商业案例、商业评论和商业书籍,多少年之后严重打脸。其实,就如书中所说,那些评论很多是为了说而说,先有了结果然后去找答案,这个结果就是“光环”。所以,那些评论,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作为读者倒是可以从书籍和评论中,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当然,也不一定完全正确,逻辑自洽就OK。
这让我想起早年经营团队的时候,很多领导和团队长,在鼓励下属的时候,经常用到一句话“开单治百病”。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没有业绩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很多团队有了业绩,却不能持续,有些虽然短期内业绩不是很好,但是通过抓队伍的士气、基础管理和业务技能,很快又能打翻身仗。
所以我们看业绩的时候,除了看关键数据之外,更要看相关的综合数据。通过综合数据,可以看到这个团队的健康指数,判断它发展期望。好比中医,看一个人健康与否,望闻问切,判断他的整体健康状况。
书中另外一个“组织物理学”陷阱。商业世界中,把一个案例做剖析,总结成功的秘诀,列出很多数学、物理公式,鼓吹放之四海皆准,然后推广到其他企业中。商业世界中充满了变化莫测,每个企业也是各有不同,任何一条经验,一个公式,只能给决策人做参考。
比如做销售,很多培训公司都会有一套标准话术,让新人去背,背到滚瓜烂熟,然后去见客户。少数客户,如果只听销售的陈述,听起来确实是熟练专业。但大多数客户,都会有疑问、有拒绝、也有对话,我们把销售说的话设计好了,但是永远没法设计客户说什么。所以很多新人,背了一长段话术,到了客户那边,客户不按话术走,销售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搞得灰头土脸被打回来。
我之前也做话术培训,但是不是背话术,而是通过话术(剧本),理清对话的逻辑和可能出现的情况,销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客户千变万化,也离不开这些底层逻辑。掌握了底层逻辑,碰到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还有,比如跑步,身边很多人会给别人做指导,类似给对方制订一套训练计划、一次马拉松的配速计划等等。实际上待比赛或训练一开始,各种复杂因素完全不可预料,最后只能由选手自己来决策。如果按照计划推进,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我们教给对方的,更多的是如何自己做规划、如何调整改进的能力。也有人跟我咨询跑步,我一般会有几种方式。第一,他自己先去积累100公里,有了跑步体验之后我们再聊,这样的话题有基础。第二,绝不会隔空给新人做指导、定计划,我一定先有一次近距离陪跑,了解对方的综合数据状况之后,才会给出一定的建议,但仅仅是建议,一定嘱咐对方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推进。第三,不是告诉对方我怎么做,而是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个为什么就是所以然,就是底层逻辑。
我的课程《清醒的管理——做自己的成长教练》,就是通过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案例进行剖析,让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会自己给自己做教练,在成长中做总结,总结后不断成长。
希望有机会与你分享。
2021年7月7日
周杰于大生大楼向儒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