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其实也未必,我总觉得,人类的本质比较精。
小时候我就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群小朋友围起来吃饭,妈妈总会跟我说:“你看看人家吃的多,快吃的多香,瞅瞅你一个大小伙子吃饭那么慢。”
我看了一眼妈妈口中的“人家的孩子”。他往嘴里塞满了碗里的米饭,把腮帮子塞得鼓鼓的,还是不是看我一眼,好像在对我说:“你个辣鸡”。
正中我妈下怀,人家孩子的挑衅,激起了我的胜负欲,我也开始快速的吧啦起手中碗里的饭。结果最终还是因为最后一口实在是咽不下去而败给他。
小时候比吃饭,而长大了就开始比成绩,比拿到的奖…
这个时代的妈妈们,好像都喜欢把比较
作为一直督促我们进步的工具,一种实行她们所谓“挫败教育”的工具,而无论我们做的再好在努力,妈妈总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对象与我们相比较…
这是一个典型中国式教育的缩影。在中国同侪压力或泛同侪效应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
你期末考的啥也不是,过年我和你爸怎么在亲戚面前抬起头来?
你就承认自己比别人笨吗?你看看人家孩子…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人,都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打压无论做什么,似乎都没有其他人做得好。每次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
情,期待期待父母的一句简单夸奖的时候,回来的却是一阵阵挖苦
与讽刺。又或者,是不屑一顾。是一句这你就满足了?那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永远都是那句:“你还小不懂,我都是为了你好,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是后来,我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努力,习惯于把所有的事情憋在心里,过早的失去了对“爱”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那些看似不褒不贬的话里藏了细细的不满,像针扎过,留下细密的疼痛,却又难以言说。也像是一盆冷水浇在心上,本来就没有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小火苗,只剩下被浇灭过后的浓烟,呛得眼泪直往下掉。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付出十二分努力的自己还是比不上他们口中的某某,这种感觉是多么让人颓丧和难过。实际上一直以来,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被看见,可以被肯定,可以被表扬,可以成为他们的骄傲。哪怕,就一次、两次,就这么变得普通而平常也仍然是骄傲。
长久的被打击和比较,让人也不免陷入了一个泥潭。好像什么事情上,都想争个“好”,想被别人羡慕,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想成为做得最好的那个人。
可是有时候也因为被各种无缘无故的比较,所以只好在所有事情上都装作满不在乎,装作毫不在意。
时间久了,就很容易让我们掉入一个万事逃避的陷阱中去,让我们总是很轻易的自我和解。
比如老师给同学们安排任务,叫的总是那几名同学,而不是自己,一定是“因为那几名同学会跟老师打交道跟老师交情更好吧。”
比如班级里每周都会开的班会,同学们一个个都侃侃而谈,而自己上台却是支支吾吾,“学校里就是用来学习的嘛,这些工作的时候在培养也不迟。”
甚至到最后,就直接跟自己说一句,“比不上就比不上吧,比来比去挺累的”,以“我其实不是很在乎”“人家就是天生比我聪明"来终结自己的焦虑。
我觉得,那些无端比较带给我们的后遗症真的需要警惕,自卑逃避需要警惕,但这种包裹着轻易承认的自卑和佛系态度的逃避,更需要警惕。
这种隐形的后遗症,基本就是我们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吧。
一直很羡慕,那种被肯定、被夸赞的孩子,眉宇间总是带着一股自信,一种坦然,永远不担心被看轻、被嫌弃。但是当我想通这一切时,对于那些无形有形、无端有端的比较,我发现直面他们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被无端看轻比较时,没必要纠结和失落,那不是我的追求,如果我内心并不快乐,那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活在别人评判的世界里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但是我们心里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我们真的是没做得很棒时,我们也要懂得勇敢面对。
不喜欢的菜就吐出来,不要在别人审视的眼光里吞进肚子;喜欢的事就要努力去追,只要你有明确的目标,就不必在意别人的议论。
就像我现在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吃饭比我快还比我多,因为我的快乐是胃和身体健健康康;但我也永远不会服气有人在人间比我过的快乐,因为我永远都要为了快乐而努力~
一定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