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家发生个事儿特别有意思。每一次我出差回来,我儿子都很高兴,他都会说:“爸爸,你给我带了什么神秘礼物啊?”因为我每次都会跟他说给他带神秘礼物,结果那天是什么都没有,结果回家了,在楼底下的时候,就赶紧把车后备箱打开,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发现有一个朋友送的钱包给我。我一想,不行的话就把这个钱包给他吧。四岁多的小孩儿,没想到,我给了他之后,他非常非常地兴奋,他说我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钱包了。
我们小时候,农村很穷,看见大人有钱包那个羡慕的,那时候那个钱包就是那种塑料的,但是有一个钱包,相当于你是一个成人的标志。
小孩儿的最大幸福就是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他老偷偷穿你的鞋子啊。这是一个成年礼。你知道我们流行干什么?我们小的时候就用那个纸啊,那个牛皮纸,折那个像钱包的东西,口袋里头有那么一个东西里头塞两个硬币啊,两分的、一分的,那就算是一个钱包。一下子想起了童年的回忆。
我完全没有想到,因为我以前带的都是食物啊,变形金刚啊,或者是一些小玩具啊什么的。那天因为什么都没有,就只能给他一个钱包的时候,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幸福和快乐。我就在观察啊,小孩子如何在这个里面产生快乐的?这说明,我们可能低估了小孩子对于成年社会财富的这种敏感性,对他们的财商教育可能现在可以开始了。
我们中国人是富起来了,至少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我们的财商,就是管理财富的这个能力,这个智慧是没有跟我们的财富增长同步的。
中国的这个传统文化教育里面,起码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流的国学教育里面是没有这个环节的。这很危险的,你知道吗?
对于金钱这个东西成年人跟小孩儿相处的时候,他要特别地小心,而成年人往往在这方面特别不擅长。一种比较主流的,就是让小孩儿不要过多的去考虑钱的问题,要形成一个隔离带,就是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让他对金钱,让他对金钱不要产生那种病态的敏感。当然有的家庭,他不是有意的,他是无意当中对小孩儿进行那种身教,不是言教。他身教,就是用他的行为教育小孩子:那个金钱是如何的重要。这就是所以,你发现有些小孩儿,十来岁他对金钱的那种看重,也已经是相当让人吃惊的了。
我曾经碰到过,就是送小孩儿上学的路上,快到学校的时候,就是听见一个小孩儿从车窗里头,探出身来在骂前面的那个车:“你开个夏利,你还好意思开出来!”他爸爸送他,用一辆很好的车。这肯定是他爸爸平常这么说嘛,肯定是!小孩儿哪会说这个话,全都是学的。你可以想象他的金钱观念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这个不是言教,他父母肯定也不希望他是这样的,但是渐渐地已经把一种观念传承到他的下一代的头脑当中了。这都是不对的。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碰见一个朋友,他们做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是由巴菲特赞助的,你知道吗?而且巴菲特自己参与剧本编撰,这个动画片,自己参与配音。我看了那个动画片,挺有意思的。就是说,第一条,巴菲特特别强调就是让小孩子要有存钱的习惯。试问我们有多少的现在的父母还有意识的让小孩子去存钱的。我们小的时候,家里面有一个猪,是吧?陶瓷的,外国人叫PIGBANK,猪银行,我们中国人叫扑满,我们小的时候,就是每年就是存硬币,存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把它掏出来或者把它打碎,可以买点东西。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很大的快乐就是不断的去数那个里面有多少五分的硬币,一毛的,等等等等。其实,现在想起来,它某种程度上来说带给了我们一种很朴素的财富的观念,就是你得用自己存下来的钱,这个钱不在于存多存少,而在于你是否保持了正向现金流。这个是一个本质区别。你是在存着钱花,还是说你在透支着花。巴菲特认为,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观念。还有就是说,他说,你要知道这个每一分钱来得不容易。
存钱的过程,他不是葛朗台那种囤积,守财奴。他是要让你形成一种对于金钱的敬畏,这个敬畏很重要。敬畏不是迷恋,我要认真地对待财富,不可造次。有的人好像是爱钱,其实他只是在迷恋那个钱。老鼠爱大米,那不叫爱,那是把它当一个工具,当一个就是消费的对象,而不是说去敬畏它。敬畏它你就会想到,它是有生命的。
你要把它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还一个就是,它是可以生长的。你就像养一盆花似的,你要去浇水,给它施肥,让它成长,你养一盆花不是为把它拿过来吃的,是吧?也不是拿这盆花去卖去的,很少有人这样,除非你们家是花农,是吧?他要形成一种对待金钱的这种敬畏的态度。我突然有一天在想,中国古人对金钱的态度是什么呢?我觉得虽然儒家的主流思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你看那个铸钱这件事情,你就能看出来中国人对于金钱一种观念。
你知道钱象征着什么吗?
第一个是象征着天地,天圆地方啊。我们手里拿着这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啊,外面的是天,里头的是地,就是乾坤的意思。
第二个是可能也象征着一种人生态度。你做人,外圆,内方。成功的企业家、商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外圆,就是手段,你有圆融。那个方是指什么呢,就是不变的东西,就是目标。我们说成功的人士,目标不变,方法不断地在调整;失败的人是目标老在改变,方法从来不变。它实际上是带有很神圣的意味的。
中国实际上好像是主流价值不是崇尚金钱的,但是他对钱的这种敬畏还是存在的。我觉得现代的对小孩儿的这种财商教育特别地缺乏,要不让你去蔑视,视金钱如粪土,要不让你去病态地去迷恋那个金钱。视金钱如粪土,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头,实际上你是行不通的,反而是这样一种财富观念会让你产生一种病态的人格。因为你每时每刻,你都可能要跟财富跟金钱在打交道,而你每时每刻又提醒自己说金钱是粪土,很容易造成一种分裂的人格。一方面就是对金钱好像是非常地蔑视的,但是做不到。问题就在,就会导致一种分裂人格。其实他暗中很迷恋那个东西,但是他要装着是很不在乎这个东西。当然这样的人现在不是特别多,但是就我们传统的这种教育,它导致对金钱,他不是去亲近那个金钱,跟它去做朋友,把它当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去养护它,去跟它共成长,他没有。对金钱的那种迷恋的那种教育,就是那种拜金,就是马克思说的那种货币拜物教,那个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其实那样的人,财商也不高的。远大的总裁,叫张跃,他说他招中高管的时候,别的事情,能力这些东西,他有主管的这些部门去考察,但是如果这个岗位很重要的话,他必须要去跟他去聊天,聊他对金钱的态度。
怎么了解呢?
设定一些情境,跟你聊的时候,他能看出来你对金钱的态度。我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金钱观是好的?他说我也不能明确地告诉你什么样的金钱观是好的。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人脑子当中不能老想着钱,他说头脑当中老想着钱的人,一辈子都是穷光蛋。怎么去创造一种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价值,顺手赚钱,这是他的一种金钱观。
头脑当中老想着怎么得到更多的钱,而不想着去创造价值的人,最后都会很窘迫的,这是他的观点。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里头都包含着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要开始对待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我们的财商,尤其是我们下一代的财商。
怎样才能成为金钱的朋友?
我们为什么应该像敬畏种子,敬畏生命一样敬畏金钱?
为什么说儿童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失败案例的价值为什么往往要大于成功案例的价值?
如何让我们的年轻一辈建立起正确的财商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扯,为什么呢?坦白说大部分我们自己这一辈人都还没有。就象很多的父母,自己跟小孩子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他自己都活得不是很成功,不是说你要赚多少钱,而是说你在获得人生的幸福你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这件事情上都不是很成功,你要叫你的孩子应该怎么做,这不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吗?同样的道理,其实可能儿童教育,隐藏的意思,是父母自身的提升和教育。其实我们自己是不是养成了一个正确的财富观?
其实财商教育,儿童教育都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但是你刚才说到那个问题,你自己都不怎么样,你怎么去教育你的孩子?:有一本书叫《呻吟语》。
是明朝的一个叫吕坤的人写的。它为什么叫《呻吟语》?呻吟是什么?生病的时候哼哼嘛,是吧?痛苦的呻吟。他说的呻吟语,就是说从他人生的种种的痛苦的经历当中,他感受到的东西。也许他不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的人,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但失败的人不见得没有感悟的。有时候失败的人对于成功的理解要比成功的人可能还更深刻,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这本书它跟《菜根谭》一样,它是语录体的,就是一段一段的、感悟似的。稻盛和夫,就非常爱读这本书,他提出的那个人的资质的三个等级,那一段话,就是从《呻吟语》当中来的。三等资质是聪明才辨,二等资质是磊落豪胸,一等资质是深沉厚重。这种观点稻盛和夫非常认可它。
我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成功也不一定说你就不能教育,但是你得重新反思啊,他其实是一种反省的结果。
西方人写自传跟中国人很不一样,因为他有他的那种文化和宗教传统,他不叫自传,他叫忏悔录,他总是在梳理自己的不成功的地方。但是这种不成功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我有什么必要读你这些不成功故事啊,我们希望读的是成功故事,其实是反了。往往成功故事的价值远远不如非成功故事的价值。有一本书叫《IT创业疯魔史》,这是一本写创业的、不多见的以一个公司从成立到辉煌到失败的这个一个创业过程写的一本书,在美国非常风行。在我们中国,好像李开复他们都推荐了这个书,但是这个书好像一直不怎么畅销,因为它是个写失败的书。其实我说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败,尤其在理财上的这种不成功,你起码反省、忏悔一下,说不定对下一代人还是有用的。
我们这一辈人啊,关于怎么样把财富健康有序地增值,让你可以很好地与财富做朋友,我们很多人很辛苦地做工作,但是并没有获得一个很好的财务自由,其实这都跟这个方面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每个人,即使没办过公司,手里头总是有一点点钱的。办公司无非是你可以使用一些人,就是借助于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办公司的目的。你会雇用一些人,这种的资源,我们把它叫做人力资源。钱,我们把它叫财务资源。面对这两种资源的时候,我们常常不太容易把它当资源。
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你的开掘、提炼,你的优化、你的使用方式不一样,它最后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叫人事部门,后来改成人力资源部门,就是要告诉企业,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人工,就是进一个人,跟买台电脑差不多的,都是生产工具。机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和人作为生产工具,是很不一样的。当你不把他仅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的时候,他的价值就会大很多。所以后来就把他叫人力资源。
钱也是这样。就是说,你手里头有一万块钱,我手里头有一万块钱,但最终我们获取的财富很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这种财务资源的使用、开发的方式很不一样,我们养育它的方式不一样。同样是种子,你把它炒来吃了,你当瓜子吃了,我把它种在地里头了,。
有些搞扶贫的。据说在海南有个地方,扶贫,就给他们送一些猪仔,叫他们养猪。结果每年,一去,他们就把它搞成烤乳猪吃了,等着明年接着还有人来送,是吧?因为贫困村嘛。
这是很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对待资源的态度。
第一,你不敬畏它,你不把它当成是一个生命,不把它当成是像种子一样的可以萌芽,可以生长,可以结果的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而是把它仅仅当成是一个现金,当成是一个钱,可以用来满足暂时的需求的。这种态度就决定了,这个猪仔在你们家里头,和那猪仔在另外一个人家里头的命运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是不是把它当作了一个种子,是你把它当做一个瓜子吃了,还是把它当作一个种子种在地里面,这个对于时间来说是不一样的。因此,很多时候为什么巴菲特买东西他会很省呢?他说,今天啊,你看到的这个钱是一万块钱,在我看来这一万块钱是一百万,因为他就有能力把它变成一百万。所以他会很省着花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万钱未来会长成什么样的这种可能。
微尘中见大千,就是他从一粒种子里头看到的是:一颗参天大树,一片森林和一片无边无际的麦
什么是财商?
财商为什么是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算法?
爱因斯坦为什么认为复利是一种比原子能还要强大的能量?
养孩子的高财商为什么应该遵循见微知著的方法?
今天我们讲到了小孩子的财商教育,有些时候我们在想说,成年人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财商教育呢,因为如果你自己都不明白,你凭什么搞明白你的孩子呢?
当然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搞明白了,第二个是自己总结了自己不明白的部分,痛苦的这一辈子没有好好理财的经验教训,把它作为一个苦难的经历传递给孩子,让小孩子从今开始好好理财。这当然是正反两种方法,但是无论如何,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法,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待财富是不是能够把这个钱当作是一个生命一样,看到它有生长的可能性。有了这种心态之后,你才会焕发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然后你才会有敬畏之心,然后你才会有一系列的作为。
一个小说叫《神秘岛》,凡尔纳的很著名的小说了,可是现在中学生不爱读这一类小说,都读玄幻的。我觉得那一类小说是非常有营养的一类小说,你知道那个时候,我就崇拜那个史密斯上校,那个主人公那简直是智慧的化身。我们今天能想到的所谓企业家精神,我说在他身上全都有。想创业的人应该读读那本书。那个史密斯上校,几个人,一八几几年的时候到了地图上都没有的一个岛上,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最后创造了很多的财富,当时,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情节。就有一天,史密斯上校,在摸他的口袋,他是从热气球上掉到那个荒岛上的,他不知是在找烟叶啊还是找什么的时候,发现他的口袋的角上有一个小小的颗粒,他摸到了。摸到以后,他刚开始没意识到,突然一下子,怦然心动,他知道他摸到了一个什么?
他摸到了什么?
一粒小麦。
就他当时的那种狂喜,他的伙伴们是完全不理解的。当他掏出这一粒小麦的时候,旁边的那个水手就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摸到了什么金子呢。其实这个东西比金子要更重要。他就算了一笔账,说一粒小麦种子,它会长出十个穗儿,每一个麦穗是八十粒小麦,一年如果是两季,因为他在南太平洋,气候比较热,可以长两季,也就是说在几个月之后,这一粒小麦种子就会变成八百粒;然后再经过一季是多少粒呢,八百乘八百。如果经过两年的时间,将会是多少,你可以算的,就是八百的……
好像是经过几年,反正时间不是太长,短的让你吃惊。如果按数学来算的话,这一粒种子就可以覆盖整个地球。你可以想象,八百乘以八百乘以八百,很可怕的。后来就是因为这一粒种子,他们的粮食就解决了,能够吃上面包了。自己在那算,还真是这样嘛。一年之后是六万四千粒,是吧?第二年就是六万四千粒再乘以六万四千粒,这就是什么叫生命,我觉得就是史密斯的这个算式,就让我们知道财富的力量。
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告诉小朋友知道,他今天浪费的一个钱,可能在将来意味着什么;他今天存下来的这个钱,在将来又可能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复利啊,就是金融学讲的复利是一种比原子能还要强大的能量。这一粒小麦覆盖整个地球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比原子能还要强大的能量。
第一,是否敬畏这个财富;
第二,这粒种子,你知道史密斯他们种下这粒种子,举行了一个仪式。因为这个种子要是发不出芽来,他就一切都完了。没日没夜地守着那一粒麦子,然后发芽,长出了十个麦穗,你要是贪吃的话你也可以做个面包什么的,那就完了,是吧?然后这十个麦穗再种。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义,它充分的说明了生命是多么伟大的,也充分说明转基因时代,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悲剧。以后我们的小朋友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故事,因为他们在麦田里拿到的这个麦穗是种不出来的!种不出这个东西的,他必须要向那些化肥公司去买的。
这个故事本身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心里面是不是因为有一种借于时间和复合增长、递增而带来的一种对未来的远景,你看见的一个小东西,在你心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大东西。所有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学会在小东西里面看见大东西-见微知著啊。
以前我看那个曾国藩在讲冰鉴,讲一些人啊,这些年轻人将来会不会有前途,这人会不会死在战场上,这人会不会做大官,这个人值不值得把女儿嫁给他。全部都是一些特别细微的细节来形成的。那么,我们对小孩子,因为他们还小,他们有足够长的复利的增长时间,所以,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那些细节里面的这种能力,因为这个东西将来,有朝一日就会幻化出一片天地,这个就是做父母的人要对小孩子教育的最重要的事情。
原来都只有智商这个概念,后来有了情商,各种各样的商啊。这个财商呢,其实无非就是一种财务智能或者叫财务智慧,它包含的是一种世界观,包含的是一种算法,学计算机科学都知道算法。其实,做每一样东西,都有个算法,比如说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个小麦的算法,那很可怕,你只有懂得那个算法,敬畏那个算法,然后顺应那个算法,你才可能是一个高财商的人。你如果连这种敬畏、认知和遵循的这种意愿都没有,那你不可能是一个高财商的人。技能的东西,是可以学到的,这种气质的东西,情感的东西,世界观的东西,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注意到,比如说美国有《财富》杂志儿童版,《fortuneforkids》,我看过那个杂志,就是专门给小孩子看的。福布斯儿童版,财富儿童版,他们是很注重这些东西的。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是因为他小时候第一笔生意他是在儿童时代做的。
八岁的时候人家就开始挣钱了,所以他成为了巴菲特。他为什么要自己亲自参与这个剧情的编撰,自己参与这个配音,我这个朋友做了他的中文的总代理,甚至他的很多的制作是在中国做的,然后我这个朋友就把一套碟给了我,我看完之后很感慨。我就说这个事情,的确是一个上天的礼物,希望大家从小的时候就让你们家的小孩子,有一种正确的,像对待生命一样的,用节俭、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财富,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个的话,就注定是一个一生劳碌、辛苦,但是未必有什么回报的人,哪怕是碌碌而无为。
无为就没关系了,还要碌碌你说。
忙忙碌碌。
你不累,不碌碌无为也就算了,是吧?
还碌碌而无为,那太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