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减负的春风吹进每一个角落

近日,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一周年之际,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办国办印发的相关通知精神。这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基层减负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为未来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了方向。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年来,基层减负取得了显著实效。考核方式不断完善,从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如邗江区镇(街道、园区)高质量考核指标数量比去年缩减近40%,“四不两直”的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谋发展,村里不仅打造了农文旅项目,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超12% 。政务服务也不断优化,各地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如青原区推行“一表同享”改革,表格总量压缩近一半,填报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到一两分钟,张家口市打造近百个“无证明”应用场景,实现200余项材料免提交,用“部门跑”“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极大提高了治理效能。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减负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仍不时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会不让随意开就化整为零开小会,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却增多,盖章通知少了口头指示更频繁。一些地方虽出台减负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责任下沉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上级部门将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转嫁给基层,却未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和个人政绩,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需求,导致形式主义滋生。另一方面,部分机关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缺乏担当精神,不愿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就往基层推,使得基层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基层权责不清晰,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基层减负难的重要因素。基层干部常常面临权小责重的困境,在权责失衡的结构中,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打击。

要想彻底解决基层减负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若干规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行。只有上下一心,共同发力,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