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各地高中又纷纷喊出“励志口号”。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广西一所高中的口号“集锦”:“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怕吃苦莫入此门”,“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大楼”,“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如此等等。
看着这些口号,不要说面临高考的学生,就是许多过来之人,也会激情澎湃。平心而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学生来说,努力学习,考进一所好大学,争取留在大城市的机会,确实是他们和家长眼里一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出路。批评这样的口号容易,要告诉学生们这只是一种“高级忽悠”,笔者真有点于心不忍。但为了让学生们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幻灭感有一些心理准备,还是不得不告诉他们:如此励志是在画饼。
就拿那句“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来说,上百年来,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名校培养了无数学生,成功者固然不少,但毕竟普通人居多,碌碌无为者也不在少数。反过来,出自普通院校甚至没进过大学,最后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者,也绝不鲜见,近些年风光无限的马云、莫言等就是典型。能考进名校当然好,但进不了名校甚至考不上大学,人生也有其他选择,不必吊死在一棵树上。至于“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的说法,更是离题太远。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题海之中,很多人综合素质有所不足,缺乏充分的学养与见识,哪来与大师“论道谈经”的底气和基础?
一些学生在这类颇具煽动性的口号忽悠之下,铆足了劲冲刺高考,但他们的首要目的,还是“走出大山”。由于面对较大的生存压力,一些学生根本无暇考虑何为天道,何为经典,只能一头扎进题海,除了教材和教辅,无法顾及其他。对于发明这类口号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笔者要质疑他们是否考虑过何为教书之道?何为育人之经?否则怎么会违背教育规律,给学生滥用“精神兴奋剂”?
近年来,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报道:一些靠“死扛”考出高分,如愿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入学之后,发现自己综合素质欠缺,除了学习、考试几乎啥都不会,因此备感沮丧;还有人自以为考进名校就一劳永逸,从此放弃努力,打游戏、翘课,最后因为挂科太多,毕业都成了问题。人们在责怪他们自己不努力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这些自虐式“励志口号”对孩子产生的误导?
让高中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把人生目标定在一个过于短视的“考进名校”上,即便学生一时成功了,也可能就此懈怠下来。这就好比一个马拉松选手把100米当作了终点,肯定经受不住长距离的考验,很可能遭遇挫折或失败,甚至从此自暴自弃,因为“这次跳不过龙门,鲤鱼就再没了机会”。
其实,高考原本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起航点,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可能就此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但是,在一些地方,在校方和教师的刻意渲染下,高考俨然成了“生死在此一举”的赌博。教室里满溢的“悲壮决绝”哪里是青春少年应有的心情基调?哪里是未来的“大家巨匠”应有的志趣境界?哪里是值得鼓励的价值取向?
学校发明这类口号,虽则有激发学生斗志,促使其努力学习的考虑,但不能否认,某些怪诞、夸张的口号背后,存在某种利益考量。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下,学校为了争取名声,教师为了获得奖励,不顾对学生长远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肆意妄为,“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显然有违国家方针、学校使命和教师责任。诡异的是,此类不当口号不但在一些地方流传多年,未见有效治理,还有蔓延甚至更趋极端的迹象。就此而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刻反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学生负责,也为教育本身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尤其要改变对学校和教师的不当考核,制止学校和教师因利益驱动而过于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