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反思:睡前不看手机。
正行:练字、学习、看纸质版书
………………………………………………………………
今日学习:《道家》章节
道家对直觉的智慧要比对理性的知识更感兴趣。
道家认为逻辑推理和社会礼仪、道德标准都是认为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对这样的世界根本不感兴趣,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观察自然,以便了解“道”的特性上。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博学、善辩未必智慧聪明,圣人断言如此。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危贤。”
“辩也者,有不见也。”凡争辩的人,都是由于片面而不见大道,故说有所不见。
道家对推理和论证的蔑视。
…………………………………………………………
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结合者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使道家的贤哲们得以具有深刻的见识,这些件事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点。
《庄子》“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直流也。”
道家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看成是阴、阳两极之间的相互租用的表现。任何对立的双方都构成有两个级的关系,两极中的每一极都与另一极能动地联系着。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偶是彼此对立的两面,环是相通为一的。天地万物的变化循环往复,没有止境。
“道”的运动是对立面不断相互作用。
………………………………………………
人类行为的两项基本准则:
1、每当你想达到任何目的时,就应当从它的反面着手。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
2、每当你想保持任何事物时,就应当容许它的某些对立物存于其中。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
这就是圣贤的处世之道,一种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切对立面的相对性和两极关系的观点。
在这些对立物之中,首先就是善恶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阴阳之间的关系一样。所有的道德标准皆有相对性。故他们不再一味追求善,而是试着保持善与恶之间的平衡。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也,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广。”
(天地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是非治乱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果认为“是”则可以无“非”,“治”则可以无“乱”,这就是说明不懂得天地万物的情理。天与地、阴与阳都是相对而又相依存的。)
………………………………………………………
希腊“道家”赫拉克利特:
1、强调连续的变化,“万物皆流”。
2、一切变化都是循环的。
他把世界的正常状况比作是“一团永存的火,按照自己的规律点燃和熄灭。”
………………………………………………………………
道家关于变化的概念,看作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倾向。“道”的运动不是被迫地,而是自然和自发地发生的。
自发性是“道”运动的原理,既然人的行为应当遵从“道”的运动方式,所以自发性也应当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特点。
与自然界协调地行事,也就意味着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行事,也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智慧。正如变化的规律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固有的一样,这种直觉的智慧也是人头脑中所固有的。
道家圣贤的行动出自直觉的智慧,是自发的,而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无需强加于自己或周围的任何事物,而只要使自己的行为与“道”的运动相适应。
淮南子:“顺天意者,从道而流。”
……………………………………………………………………
“无为”:克制违反自然的行为。(李约瑟)
一个人如果克制违反自然的行为,克制对自然的违拗,他就是与“道”协调一致,因此他的行动就会成功。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自身虚静就自然能随顺天道运动,运动不停滞万物就自然成长,万物成长就自然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