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爱玲全集》中的若干个短篇小说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两个人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幼年时家庭阔绰,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内心有很严重的童年创伤,终身没有疗愈。
张爱玲生活的年代,时局动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她的眼里只有爱情以及华丽却很多不堪的家庭生活,写的都是上海有钱人家的男欢女爱,她对贫苦人的同情心比较少,非常自我的一个人。最近看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是发表在1944年,她才24岁,那么年轻就能看透人心,真是了不起,她下笔很刻薄,对一些场景的描述实在是准确而又刁钻。我想张爱玲本身应该是个非常自我、主观的一个人。在二十来岁的年龄就心灵那么成熟,必然是内心不幸福的人,因为幸福的人肤浅些,不会那么敏感。从她的文字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她对细节非常敏感,能捕捉到别人忽略的小细节,并用精准的比喻表达出来。她描述头发的质地,五官是否周正时的语言,一般人是想不到的。
张爱玲的性格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一直缺爱的生活使她敏感刻薄,可悲的是似乎极其一生,她也没有获取到真正的关爱,各种人生的遭遇更让她性格乖戾,最后异乡幽居23年,一人孤独离世,而且随着年龄渐长,她的才华也逐渐逝去,写的东西不及之前出众。是不是人年龄大一点,经历的事情一多,内心就钝化了,不再文思泉涌,不能再捕捉到细致的东西了。
看张爱玲的文章,会觉得她非常追求诗意的生活和爱情,喜欢浮华,喜欢描述少女的美。她对生活场景的描述,让我知道,原来解放前的上海有那么多前卫的东西,比如暖气,冰箱,电灯,电车,无线电播放器,果然有钱人的生活,底层人根本想象不到。
张爱玲的书,可能更适合恋爱中的人看吧,估计看了会清醒一点,能认清楚人性中的丑与恶。家庭生活中的女性也适合,只是看后心里面隐隐没那么自在。
太宰治可没那么刻薄,他是讨好型人格,总是恐惧各种人和事,心情很少有放松的时刻。《人间失格》这本书火了很多年了,似乎不看一下就像缺了点什么,终于也把这本书摆在桌子上,没有想到很不经读,薄薄一册,很快就看完。读完整个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没有传说中的压抑之感。内心对自己有点小失望,敢情我是如此肤浅了,那么一本红火的书,却读不出作者在表达什么,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豆瓣知乎翻别人的解读,看了几篇,隐隐约约似乎懂了点,但是完全没有共鸣,所以这本书只能到此为止了,也没有二刷的想法,不过,抱着猎奇和看热闹的心态读书是不对的,以后还是要再沉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