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也是魅力的一种,要敢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有句话叫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女人越坏,男人越爱。因为你会发现坏男人、坏女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活得足够潇洒,活得足够随性,就是他们能把自己真实的状态活出来。有脾气不憋着,有仇当场就报了,敢于提要求,不会在索取的时候有羞耻感,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这种自在感、有这种力量感和无法掌控感,就让他们显得特别有魅力。
那么,这个 “坏” 到底是什么呀?其实,它就是攻击性。攻击其实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来源。在精神分析学中,攻击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命力,它不是指行为上的攻击,而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就有一个理论:攻击性代表了活力,它是一种生命的证据。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攻击性,就失去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他会变得没有热情,毫无创造力。
所以说,在恋爱里面,如果伴侣是一个压抑自己攻击性的人,那么虽然他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很踏实,但你跟他在一起会特别乏味,因为他在生活里没有什么创造性,也没有什么激情,那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了。比如常见的这种老好人,他是没有办法拒绝别人的,那么他们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和善,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表达攻击性的能力,只能去和善,这就是一种心理功能的缺失,减少一部分,就代表这个人不具备完整的人格魅力。
而一个能够活出自身攻击性的人,他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们敢于去索取,敢于去跟对方建立连接关系,也会在基于这种感受去索取、敢于释放真实自我的过程中变得更有深度。
既然攻击性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命力,那为什么很多人不敢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呢?这个原因要追溯到一个人的母婴关系里。攻击是人的一个本能,温尼科特之前讲过嘛,婴儿的自发性就是攻击性,从小就本能地咬妈妈、会踢打、会哭喊,这是婴儿的活力。如果一个婴儿没有这些动静,我们就认为他没有活力了。最初的这些无心的攻击力,是婴儿探索世界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些攻击被妈妈接纳了,代表妈妈保持住了他的攻击力,那么这个婴儿的攻击性就得以保留,并转化为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后他长大了,遇到欺负,他也敢于去反抗。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里,他并没有感受到攻击性是好的品质,因为养育者会向孩子传达你的这些攻击性是坏的品质。养育者会过度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不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活力,并且把这种释放识别为犯错,那么这种攻击性就会慢慢隐身。比方说父母告诉你 “再哭,我就把你扔了”“再发脾气我就打你”“你再不听我话,我就不要你了” 等等。为了避免这些结果,你一定会被迫压制自己的攻击性。你脑海里会形成一种认知:释放了真实自我以后不会被爱,是会被讨厌的。所以你自己没有办法在心态上去接纳自己攻击性的一面。
没有攻击性的人,他一定是害怕冲突的,大概率这人性格是非常软弱的。那么在整个成长过程里,他的自我需求和委屈,是时常处在一种憋闷的状态,不敢表达出来,因为表达出来以后,养育者是不能帮助自己去解决的,只会拒绝他或反驳打压。那么为了避免体验这种糟糕的感受,就会在关系中避免一切可能发生冲突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压制攻击性的表现。这种压抑会让一个人慢慢失去活力,也慢慢失去了捍卫自己边界的态度,都活得跟行尸走肉一样,随时可以去躺平。
所以说,攻击性不都是坏的,有的时候它是一种强烈的表达,它是一种能量。像温尼科特讲的,它是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感觉。有攻击性是人格完整和有力量的一种表现,所以要成为具备人格魅力的人,你首先要学会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找到本能,而不是事事都回避。在亲密关系里,适当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你们的关系才会更真实,你的人格会更具有魅力
在探讨人际关系和个人魅力时,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话反过来也同样适用,即女性展现出一定的“坏”特质时,往往也能吸引男性的注意。这里的“坏”并非指道德上的败坏,而是指一种生活态度——活得潇洒、随性,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这种态度包括不压抑情绪、敢于直面冲突、勇于提出要求,以及在索取时不感到羞耻。这些特质赋予了个体一种自在感、力量感和不可预测性,从而显得格外有魅力。
那么,“坏”究竟是什么?在心理学领域,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攻击性。攻击性并非指行为上的暴力,而是指情绪上的直接表达。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观点是,攻击性是人最原始的生命力之一,它代表着活力和生命的证据。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攻击性,他可能会变得缺乏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失去人格魅力。
在恋爱关系中,如果伴侣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虽然可能给人一种稳定可靠的印象,但长期相处下来可能会显得乏味,因为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关系中缺乏创造性和激情。而那些能够展现自身攻击性的人,他们敢于索取、敢于建立联系,并且在释放真实自我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深刻,因此更受欢迎。
攻击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婴儿时期的自发性行为,如咬、踢、哭喊,都是攻击性的体现,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如果这些行为得到了母亲的接纳,婴儿的攻击性就能转化为面对困难的勇气。然而,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告知攻击性是不良品质,养育者可能会过度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不允许孩子释放活力,将这种行为视为错误。为了避免负面后果,孩子可能会被迫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形成一种认知:释放真实自我会导致不被爱和被讨厌。
没有攻击性的人往往害怕冲突,性格可能较为软弱。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需求和委屈常常被压抑,不敢表达,因为担心养育者会拒绝或打压。这种压抑不仅会让人失去活力,还会失去捍卫自己边界的能力,变得消极和被动。
因此,攻击性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可以是一种强烈的表达和能量。攻击性是人格完整和力量的体现。要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需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找回本能,而不是回避冲突。在亲密关系中,适当地表达攻击性可以使关系更加真实,人格更具魅力。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