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人啊,
华丽的金钻,闪耀的珠光,
为你赢得了女皇般虚妄的想象,
岂知你的周遭只剩下势力的毒,傲慢的香,撩人也杀人的芬芳。
女人啊,
当你再度向财富致敬,向名利欢呼,向权力高举臂膀,
请不必询问那只曾经歌咏的画眉,
它已不知飞向何方,
因为她的嗓音已经干枯喑哑,
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女人啊,
你那华丽的金钻,闪耀的珠宝,
谁会注意你美丽外表下那钻石般的信仰。
女人啊,
当爱情违背了他的誓言,
当你的绝望化作一颗颗复仇的泪水,
谁会在意谁曾经走过你的心房。
女人啊,
当你为你所敬仰的爱情欢呼,
为你心爱的人去歌唱,
谁会为它而感动停驻在你的身边旁。
女人啊,
当你放下自尊去寻找曾经的梦想,
谁会在乎你的背后有怎样的过往。
女人啊,
当你为你的爱情付出了圣洁,
无法追随上帝的身旁,
谁会为你的痴迷而感到感伤。
女人啊,
当你无知你的外表有什么样的光芒,
却不知魔鬼早已向你伸出了肮脏的舌头。
女人啊,当你说出那甜美的语言却不知会遭到恶毒的眼光。
女人啊,当你抬头挺胸圣洁的面对世俗的眼光,
却不知在背后有多少意淫的脸庞。
女人啊,
当你用你的方式去祭奠曾经的爱情,
却不知毒蛇早已缠绕你全身,让你迷失了方向。
女人啊,
当你用夜莺般的歌声为人们唱到沙哑,
他们只会唾弃你那流血的的嘴角和长白的脸庞。
女人啊,
当你为你的记忆拒绝那红色的玫瑰,
他们拔掉那鲜艳的花朵,用黑色刺扎满你的全身,让容颜不再追随你的身旁。
女人啊,
如果钻石代表的了永恒,
为什么他们把它缝制为你虚妄的外衣。
女人啊,
如果那爱情的香味代表了你的甜美,
为什么上帝会拒绝你那诱人的香,把你推入魔女的殿堂。
女人啊,
当权力让你失去了自由,
为什么人们还要把你放逐在开满花朵的草地,
为你戴上冰冷的的枷锁,鞭打你满身的创伤。
女人啊,
当你看见一样的夜莺,闻到诱人的香,见到美丽的花朵,
带着枷锁的她们却有着妒忌的眼光,
用黑色的泥土粘满你的全身,让王子遗弃他曾经深爱的姑娘。
女人啊,
当你被人们用荆棘捆绑,满足了魔鬼的欲望,
恐惧的人们让你却成为了唾沫的对象。
女人啊,
如果玫瑰代表爱情,
那他们又怎么舍得在你找到幸福时将它的刺扎入你的全身,
让爱人不敢沾染你带血的身躯,为你戴上金色的指环,灵魂得不到解放。
女人啊,
圣洁的脸表露不出你的信仰,
纯洁的心不能传达你对上帝的向往,
甜美的香只会让魔鬼在黑夜中寻找到你的身旁,
当钻石为你而闪耀,照亮的只会是嫉妒的眼光,
当权力让你不再自由,为你解开枷锁是断头台那冰冷的枪,
你那夜莺般的歌声让人们流下的只是毒液般的嘴唇,
去侵蚀王子的耳朵和美丽的衣裳,
那些为你送上玫瑰的人们用花瓣盛引你鲜红的血液,
还为魔鬼奉上高贵的赞美,让天使也离你而去,让你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
当你一直在找寻光明的天堂,魔鬼还在用他的唾液侵蚀你的身驱,
迷惑天使误把你当作是魔女的伪装,
你流下的眼泪被人们当作美丽的装饰,
骄傲的围绕在火炉边向孩子们讲述是怎样把你灭亡。
女人啊,
当有人为你哭泣时,
你能不能找到你该走的方向,
带着迷人面容,诱人的香和华丽的泪珠,高傲的,
步入那圣洁的殿堂。
圣母子 韦登 1454
(Rogoer Van der Weyden)
韦登出生在一个刀剪匠人的家庭,有关他的生平信息非常少,他和下一位画家梅姆林都是15世纪弗兰德斯画派的代表人物。韦登的曲线优美、流畅,他很注重细节处理,尽力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当时韦登是很有影响力的,但在去世之后名气也随之消逝,直到二十世纪他的价值才被人们重新评估。
《伊莎贝拉》韦登 1500
很多画家都是这样,也许要等几十年,也许几百年才能被人们重新提起。拿梵高来说,他的境遇还不如韦登,起码韦登生前得到了认可。我看过一些梵高的日记和信件,看完之后什么都没记住,就记住他从头到尾一直在借钱,借钱,借钱,有时是商量的语气,有时是愤怒的语气,有时是乞求的语气。一个被如今被全世界顶礼膜拜的人,曾经活的那么可怜。
画家是个很奇怪的群体,他们意志力强大,同时又脆弱需要肯定,哪个特质更胜一筹,很难说清楚。电视剧《神秘博士》上有个很难忘的片段:男主角为了帮助梵高摆脱抑郁自杀的命运,用时光机把他带到了现代。梵高来到巴黎的美术馆,看到了人们对他的痴迷与疯狂,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随后,男主角又把梵高送回了他的年代。男主角以为梵高知道了自己的伟大就不会再痛苦地选择自杀,而能长久的活下去,创作更多的作品。送走梵高,男主角奔向美术馆,紧张地走向梵高的画展,希望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可以在画展上看到更多梵高的作品。但事实并不如他所愿。一切都没有改变,还是那些画,这就意味着知道了自己未来的梵高还是选择了同样的结局。
从古至今有多少郁郁而终的艺术家,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未来,他们还会有同样的命运吗?他们的疯狂与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色彩大家——梅姆林
玛利亚·波提纳利 梅姆林 1470
(Hans Memling)
细节
梅姆林出生在德国,大概在 1465年来到佛兰德斯学画,曾经和上一位画家韦登共同工作,年长梅姆林30岁的韦登对梅姆林有着明显的影响。
梅姆林 1490
梅姆林“是一位敏感的大色彩家,在他笔下,朱红、翠绿、金黄,大氅、头饰、壁毯……一切都那么富丽堂皇。”这幅宗教三联画与今天的主题无关,只是让大家感受一下梅姆林的色彩。
意大利肖像画先驱——波提切利
女子肖像 波提切利 1485
波提切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他的线条柔美,颜色丰富清新,人物有着完美的形象。他名垂后世,天资卓越,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却在晚年贫困潦倒,这要从1472年的一场大火说起。
细节
细节
1492年,“奢华者”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de Medici 1449-1492)去世,佛罗伦萨迅速陷入混乱。1497年2月7日,宣扬禁欲主义的极端宗教人士撒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与之追随者们在从城内搜出了的上千件与“禁欲主义”相违背的奢侈品,包括艺术品、绘画、雕塑、乐器、书籍等,并点燃了它们,这就是所谓的“虚荣之火”。波提切利也参与了这次活动,并烧了多幅自己有影响力的作品,我都替他心疼,据说这就是他晚年孤苦贫困、名声下滑的原因。
疯狂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不管什么变得疯狂都会很可怕,爱与信仰变得疯狂尤为可怕。在这个地球上,历史车轮向前滚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上演着一场场由疯狂引发的悲剧,不同的戏码,同样的疯狂,如黑格尔所言“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撒佛纳罗拉于1498年5 月23 日被厌倦了“禁欲主义”的民众烧死在他曾点燃“虚荣之火”的地方——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
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基尔兰达约
《女子肖像》基尔兰达约 1490
细节
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画家,但是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徒弟,大家一定知道,叫米开朗基罗。基尔兰达约的画风含蓄而矜持,和上一幅画的作者波提利切有相似之处,他们笔下的女性气质都那么的纯净,温婉,甚至有点脆弱,大家可以比对一下。
《女孩画像》 基尔兰达约 1490
可惜没有高清图片可以给大家看看细节。画中红衣女孩和上一幅画中的女孩是同一个人,大家可以猜一下她和画家的关系,晚辈?朋友?情人?女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很多画作中人物的表情与微笑都很耐心寻味。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我想入非非了很久,想象她的性格、她受到的教育,想象她早上如何梳妆、如何把那朵红色的发饰别在了鬓边、如何在那串美丽的红项链下面小心翼翼地配上了另一个小小的吊坠。这粒吊坠小到让人忽视,但正是它的纤巧呼应了女孩矜持的微笑和纯净而美丽的眼睛,让人无限怜爱。
天使拉斐尔
1534 抱独角兽的女子画像 拉斐尔
细节
“拉斐尔塑造的女性,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后人望尘莫及。”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淘宝出了仿制品我一定买一个,哈哈,肯定是爆款..大家不觉得现代人的审美喜好经常绕来绕去又开始绕回古代了,可能古代人不会像现代一样什么东西都批量生产,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卖家和买家商量着制作,所以做出的东西很有温度,不像现代的东西冷冰冰的。也可能,就像人们总是留恋童年,人类同样也会眷恋久远的年代。
《拉斐尔和他的情人》 拉斐尔
拉斐尔,与达芬奇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每次提到他,就会想到两个词:典雅,和谐。
拉斐尔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很受父母宠爱,他原名叫拉法埃洛·圣乔奥(Raffaello Sanzio),由于两个哥哥都夭折,父母用拉斐尔这个名字称呼他(拉斐尔是圣经中一位天使的名字),希望可以给他带来祝福。不仅如此,作为宫廷画师的父亲非常支持他画画,在他小的时候就带他去拜师学艺,这种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是很多画家享受不到的。
幸福的生活让拉斐尔的内心积极、健康,性情非常的温和、谦逊,人缘儿非常好,据说向他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他也会尽量答应别人的要求。
艺术家的普遍形象不是脾气怪异就是倒霉蛋,对比起来,拉斐尔的一生简直顺利的不真实。
那是因为..故事还没完。
《披纱的女子》 拉斐尔 1513
画中含情脉脉的女子叫福娜莉娜,一位面包师的女儿,拉斐尔的情人,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缪斯,他们彼此相知相爱,却因为福娜莉娜出身低微而无法结婚。一生受人爱戴、风光无限的拉斐尔,37岁便英年早逝,而画中这位美丽的女子也在他去世几个月后进了修道院。
没办法,这才是童话的结局。
色彩魔法师——提香
《镜边的维纳斯》 提香1555
细节
细节
细节
飞利浦二世 提香1550
细节
《少女肖像》 提香 1545
(这幅画很漂亮,女孩的耳坠和项链也很漂亮,可惜没有清晰的图片啊)
在描述这些画的时候,我想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用上,但是文字是种很有限的表达方式。绘画、音乐、香气等艺术形式的美,是一种感觉或者情感,虽然人类为了表达抽象的感受不断创造新的文字,但文字再丰富也不能和丰富的情感一一对应,只能无限接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