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肯尼思·克雷克)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简单来讲,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解读,产生不同的情绪。
先简略看看我身边家人的模式。
我妈:遇见问题总是从经济金钱角度评估,情绪容易紧张,担忧,着急,习惯负向思考。
我爸:不善思考人云亦云,对他人信息更关注,在意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不在意是非对错。
我: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富于创造力的事,拥抱美好的感受,有压力时,工作效率下降。
我儿子:较多规条,自律意识强,善于维护自我思考,不易接受他人建议。
我弟:在意他人看法,他人高兴是对自己的肯定,习惯回避冲突,喜欢创造轻松气氛。
在2018年初,那时我已经有十年以上教育公益实践,我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我们的基金会到底是公益组织做教育?还是教育组织做公益?”,这样的思考,由来已久,在乡村公益实践第一线走访,看到的孩子多数是缺乏足够的家庭关爱,父母的陪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老师多数只是关心考试和分数,孩子普遍厌学,情绪波动大,却不知道怎样跟自己情绪对话,校园气氛充满着触手可及的压抑和焦虑。我做了一张图片(以上)。感到现实生活中,非常需要加强“心智模式”方面的教育。
心智模式的教育话题,被提及不多,目前的老师家长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行为--冰山上的看得见的那部分。但心智模式决定着我们每天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无力。而荣格还有另一句话: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就被改写了。每个人的心智模式藏着潜意识里,只有通过觉察和谈论,人们才能触碰/了解/理解/改善。看见,才可能有机会改善。
以下是进化教练的共修活动上,关于“心智模式”主题,集体智慧涌现的一份记录:
心智模式:
过往经历造成的习惯,潜意识重复的,有觉察却难改的反应方式。
重复的,积累了很多年的潜意识反映,无法改变,一刺激就出现了。
完美主义,过于认真,希望得到认可和赞美,被看见,没有被看见就会失落。
通过身体感受,情绪起伏看见重复的模式。
接纳和允许的模式更能支持到自己,接纳和允许不确定性。
过往经历造成的习惯,潜意识重复的,有觉察却难改的行为。
与别人分享自己看见的模式,自己表达后会问“你觉得呢?”教练朋友会给出反馈。
期待被肯定不自信,造成阻碍,缺乏勇气,自己有觉察不断改进,抛弃旧模式,建立新模式。
我思故我在,思维决定了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思维有思维的模式,语言有语言的模式,行为有行为的模式。
模式是重复或者习惯性发生的方式,比如我总是电梯门快关的时候冲进去,追马上启动开走的公交车,抓住最后一刻,特别过瘾,背后模式是啥?
曾经因为干活很快得到表扬,那个情境产生的情绪让自己产生了荷尔蒙,身体愿意重复这个模式,长期记忆,情绪脑产生的反应。快的模式曾经特别支持到自己,现在却阻碍自己。
一直在打破自己的模式也是一种模式,让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看起来美妙,却会让自己不能活在当下。
过往经历的情绪反应会形成模式,对未来的追求渴望也会形成模式,如果无意识都会有阻碍,对模式保持觉察是回归当下的路。
打破模式就是,直面恐惧的模式。
我是完美的模式,过于认真,希望被看见,比如每次做完饭菜都会问好不好吃。
看见模式,找到开启新模式的钥匙。
模式与生理有关:太阳神经丛,肠脑。
模式的存在,是为了本能的需求。
阿德勒心理学的私人逻辑形成:“事件-感受-诠释-信念-行动-行为-事件”模式,模式形成时会带来好处,随着成长经历的变化,模式就需要更新。
模式出于本能需求,是无意识的自动运行机制,天然生存的需要,小我的需要。
情绪,信念,期望,未来,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模式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用更恰当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模式是人生存和发展,归属感和价值感,生存和存在的需求和反应。
模式是因为重复发生或重大事件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运行的意识机制,用于条件判断和问题决策。
模式是个体文化的一部分,是曾经帮过我们的,重复或习惯性发生的方式,思维有思维的模式,语言有语言的模式,行为有行为的模式,环境变化也许会让模式从支持变成了阻碍。
看见模式是顿悟。对模式的顿悟更多地来自于对身体反应的觉察。
我们可以有意识主动选择更能支持自己的模式来替代不再支持到我们的模式,对模式的觉察可以让我们不执着。
帮助我们看见模式的方法:有情绪的时候,重复出现言行,身体感受,向教练们提问,自我觉察和反思,写日记,他人的反馈,不断地追问自我教练。
模式只能由新模式取代。情绪,需求,信念,价值观,角色,使命不是模式,更像是模式的开关。
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模式也会转变,这和我们自己的关注相关,建立新模式是需要通过刻意练习的。模式不会完全消失,但可以经过练习,让我们的旧模式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让我们的新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指数就会越来越高,向上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
探索模式可以清晰的服务到教练自己和客户。
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这种条件突变带来的模式突变,如何在未撞到南墙头破血流之前就创建新模式呢?这需要有意识地去建设,去培养,去演练。
模式本身是大脑对过往经验的归纳总结,当下的现状并不是过往的简单复制,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变化,模式的变化也会有渐进和突变两种方式。
旧模式需要改变,需要与学习中的需求和意识水平相适应。
看见模式,是经由刻意练习带给我们的顿悟。
看见模式,可以运用到生活和教练实践。
看见模式,找到开启新模式的钥匙。
接纳和允许的模式更能支持到自己,更好的成为自己。
对模式的顿悟更多的来自于对身体反应的觉察,当出现那些条件反射式的身体反应(战斗,逃跑和僵住)时,能够及时觉察,暂停几秒,给大脑思考的空间,从而做出合社会规则的,考虑长远影响的理性选择。
模式在大事件,冲突中无意识自动形成。
从过往的学习,生活,环境,规律中习得的,或是从别人的认可中获得的反馈而来,当发生突发状况时,模式会条件反射出来。
模式时因为重复发生或重大事件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运行的意识机制,用于条件判断和问题决策。
开悟的人在元意识,是没有模式的。
带强迫性的模式,有要求和规则,改变会不舒服,东西不受控制不舒服,固定确定的时间做确定的事情,有正面的影响,生活规律,出现随性,心里有焦虑。
用教练的方式对话提问,期待打通经络,情绪会很激动,看到模式固有模式的正反馈,认真,负责,靠谱,暖心,正能量,希望通过教练群的交流找到阻碍自己的模式,看到更多潜意识的部分。
在学习的路上对模式有觉察,不被对方的情绪影响,和孩子,家人生活/工作的沟通中看见:模式可以改变。
新模式,接纳自己,尊重生命个体的责任。
随着成长经历的变化,模式就需要更新。
模式是无意识的思维,比如陪孩子写作业发飙的旧模式,往往会伤害双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