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风当潮
图∣部分来自网络
江南,水乡的韵味令人迷醉!
而与「江南」不同的另一种中式意象美,就是悲美清远的「潇湘」。
如果说江南的代表是水乡,那么潇湘的代表就是山水。
江南、潇湘,这两个由地理概念转化而来的美学意象,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并一直延续至今。
狭义的潇湘就是指湘江上游一带,后来扩展为湖南的代名词。
湖南在北宋以前也属「江南」,杜甫就曾经在长沙写下过「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名句。
后宋朝改道为路,「江南」开始东移,这时的湖南分属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湖南被「江南」所冷落,「江南」这个词,也就离湖南越来越远了,而湖南的独有的文化气质——「潇湘」却从此彰显了出来。
与江南的华美不同,潇湘代表了一种清冷幽深的境界,这种意象在湖南还属于江南区域时,便已开始呈现,而它真正的成熟是南宋时期。
「潇湘」的意象来源于湖南地理上最重要的河流:湘江。
正是清深碧透的湘江,赋予了潇湘独有的文化气质。
壹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陆游
潇湘因其特有的清绝灵动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样的文化内蕴吸引着历代许多作家,如司马迁、孟浩然、李白、杜甫、杨万里、陆游等等。
或提名刻石于梧溪;
或揽胜提诗为岳寺;
或诗酒唱和于湖;
湘,创造出大量有着潇湘意境的诗文。
唐、宋两代文人,几乎没有不揽潇湘胜景入诗的,其中以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为典型,他曾多次游览潇湘、洞庭。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唐•刘禹锡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唐•钱起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王昌龄
洞庭月色潇湘雨,想象阴晴似梦中。−明•于谦
吟诵潇湘之风,从上引诗文中可见一斑。
在这些诗文中「怨」、「伤」、「愁」等感怀人生起伏的字眼和词汇随处可见。
对于情绪的隐晦表达,潇湘已成为文士吟诗作赋的灵感源泉和吟赏对象。
这些文士大多内心单纯纤弱,志向忠贞,怀才不遇。
用寄情于山水,以明志排遺。
「潇湘」它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唯美抑郁的情感,铺陈了一种浪漫感伤的基调。
「潇湘」作为一个含蕴极其丰富的意象,其存在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在潇湘流域自然环境与文化土壤的范畴里。
「潇湘」这个词总有一种别样的美,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哀婉,每一读到便觉异常凄凉,这些都是诗人郁积于胸的潇湘情结。
特有的情结带来特有的文化。
历代文人薪火相传,如缕不绝的潇湘情结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心理与风格,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同时也促使了「潇湘」意象逐渐成体系地形成为「潇湘意象群」,这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意象群的形成极大地挖掘与丰富了「潇湘」的意义内涵与审美的内涵。
不仅仅是文学,绘画、音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受到「潇湘」意象的极大影响,湘水流域是中国山水画江南派的摇篮。
贰
大抵潇湘之间,水纹石皴,岸容树态,真化工之为画工,予泛舟于其中,侮未学画矣。
—清•黄之隽
欣赏山水画,或沉醉于「点点墨色,淡淡诗情」、或沉醉于「云烟雾霞慢升腾」、或沉醉于「那一滴水墨,那一片烟雨」。
中国山水画,半源起潇湘。
苏东坡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当诗歌不能承载所要表达的情感时,人们便寻求着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发声。
潇湘山水的作者,他们有的颓然狂放,借山水以明志;
有的小心卑躬,借山水诉说曲衷;
有的仍寄一线希望于复归朝野,借山水聊以自慰;
有的则清高出尘,感悟最高明者莫过于山水也。
于是纳洞庭潇湘之八百里山水于胸臆,众多情绪滋味汇集,滋生出剪不断的浓郁的潇湘情结。
潇湘画自然地与流放文化、贬谪文化、隐逸文化互为伴生。
而这三种文化,又是与在朝为官的文士息息相关的。
文士心中郁结的起源是入仕坎坷,释放排遣的途径之一是寄情山水。
而在人生际遇最坎坷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创作达到高潮的时期。
同一时期出现的潇湘八景,受历代皆有才子追和。
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画风都是偏向低沉凄迷。
它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潇湘一带的旖旎风光。
但并非纯粹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水的向往。
潇湘山水因其深层的意象,而为文士所钟爱。
书画同源,以书写的状态融入情感的抒发,将山水丘壑与文人心象融为一体,落墨成形,在水墨交融中应物象形,不论高山流水还是清溪雅涧皆自然出于笔端。
《潇湘图》从字面上解释即为描绘湖湘风景。
而湖湘之地从自然环境上来说,荒芜凋敝,风雨如晦,云迷雾锁,连候鸟都不迁往那里。自然环境的恶劣,让它成为流放贬谪的首选地。这样一处连候鸟都不愿栖息的地方,自然地远离了人烟,远离了政治。于是这荒野山林,又成了一些隐士保身立命的世外桃源。
郁结不展的湖湘之地,风伴过湘妃之泣,猿聆过屈原之怨,雨染过文士过客的悲懑,太多的人生悲哀感和历史悲哀感,汇聚成一股落拓思归的泉流,潺潺于「潇湘文化」的水脉里,绵延不断。这样的传说和历史的熏染,再结合自身的遭遇,怎能不付诸于笔端,书画潇湘呢?
编辑 ∣ 墨七
排版 ∣ 云轻
- 参考资料 • 部分摘录 -
《“潇湘”情结的文化溯源及其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潇湘情结》
《赵启斌.中国历代绘画鉴赏》
《晨曦 裴蓉.青年艺术鉴赏手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